丰富汉语词汇 促进文化融合——五四时期的外来词历经百年沧桑
本文作者: 田文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学生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与科学,Democracy & Science)这一名词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的一大重要口号,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期间的两面精神旗帜。
华尔街wall street,达尔文Darwin,摩托车motorcycle,法兰绒flannel,冰麒麟ice cream,啤酒beer⋯⋯这些如今耳熟人详的词汇均是五四时期进入中国的外来词。
五四时期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不断涌入,使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状态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强烈的变化,一些有志之士开始主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开明的知识分子在向国人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科学思想和文化生活时,将承载相关意义的词语同时介绍给国人。因此,五四时期产生的外来词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它们中的大部分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翻译在这一时期也随之繁荣起来,大量外来词涌入中国社会,涉及的范围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科学、文化及日常生活等。
类型多样的外来词丰富汉语词汇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外来词的名称术语繁多,主要有外来语、外来词、借词等。五四时期的外来词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欧美语言,如英语、法语、俄语等,一是来自日语。
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方著作向国人介绍西方的先进文化,到了五四时期,大量西方词汇伴随各种杂志报刊涌入到社会生活中。据了解,根据五四时期《东方杂志》的统计,该杂志中出现的835个外来词里,欧美源外来词共517个,占了总数的61.91%。其中,来自英语的有423个,例如,百老汇街Broadway,法兰绒flannel,摩托车motorcycle,尼古丁nicotine、威达敏vitamin等。另有来源于英语的字母词,例如X光线。此外,还有来自法语、俄语、德语、意大利语等其他11种西方语言的外来词共94个,比如,度量衡词“米里米特”音译于法语millimetre,现在意译为“毫米”。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黄河清教授认为,外来词是在本族语言的语音、语义、文字等系统制约下,从外族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在对外来词的引入方式进行研究时,我们采取广义说的定义并根据所收语料的实际情况,将外来词的引入方式分为纯音译、半音译半意译、音译加类名、音译兼意译、意译、仿译、日语借形和字母借形共八种类型。”黄河清说。
据专家介绍,纯音译的外来词采用了读音近似外语原词的汉字转写西方词语的读音,这些汉字在新词中只保留其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例如,彼得Peter,德律风telephone。音译是五四时期吸收外来词的主要方式,选择音近汉字直接转写西方词语,有利于快速传播西方先进文化,省时有效,符合当时中国社会急需汲取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要求。
而半音译半意译的复合外来词基本上是前半部分音译,后半部分意译,比如华尔街wall street,摩托车motorcycle。仿译的外来词也比较多,通常是用汉语逐字翻译原词的每一个语素,然后仿照外语的构词法将这些翻译过来的“字”组合成汉语的一个词,
值得一提的还有,字母借形这一类型的外来词。五四时期,不少英文字母词被借用到汉语中来,直接表达新兴事物,例如Tango舞,X光线等等。
外来词助推汉语的发展
五四时期的外来词广泛吸收了西方先进文化,顺应了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五四前后出现的外来词,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方面都显示着现代汉语形成初期的新鲜与活力。这一时期的外来词大多带有显著的外来色彩,各类译作均彰显着外来词的特征,不仅英文原形词随处可见,即便是音译或意译形式的外来词,也大都注出其英文原形。此外,字母缩略词、中英混合词(中英语码混用)也被广泛使用。
五四时期的外来词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为汉语引入了大量表达新的概念的词语,使汉语词汇系统更加完善。有些外来词直到今日仍被我们所使用,例如社会主义、选举、柏拉图、关系等。而一些欠规范,缺乏统一标准的外来词逐渐被淘汰弃用。
规范外语词的中文译名
现如今,外语词的使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类外来词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教育部对16个中西部大中型城市9大行业领域进行了外文使用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外语词一方面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一方面在社会语言使用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在外语词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译法不统一、不一致以及机械照抄照搬外语词,随意性强,甚至在公文中夹杂使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原司长姚喜双说。
2011年,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即使是文化程度较高的网民,对12个在媒体上使用频度较高的外语缩略词如GDP、4S店、3G等也远未达到“知道其大概含义”的程度,普通民众对一些外语缩略词的真正含义更是知之甚少。
为了统筹协调外国人名、地名和事物名称等专有名词的翻译工作,组织制定译写规则,规范已有外语词中文译名及其简称,以及审定新出现的外语词中文译名及其简称,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于2012年1月正式成立。它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语委牵头,中央编译局、外交部、教育部、民政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办、新华社、中科院共同组成的议事协调机构。
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密切关注社会各领域已有的和新出现的外语词及中文译名应用动态,设立专家委员会认真收集、审慎筛选社会上较为通行和社会公众知晓度较高的外语词及中文译名。2013年,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发布了第一批推荐使用外语词中文译名。此后,该机构每年均会公布推荐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使用规范的外语词中文译名。
“各领域的外语词中文译名必须规范使用,我们的政府公文更要严格规范外文译写。因为规范而正确的使用,不仅代表了国家立场,也反映了国家的文化。”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说。
今年2月,该机构审议通过了第六批、第七批向社会推荐使用的外语词中文译名。推荐使用译名共32组,以社会应用领域出现的外语词为主,除一些使用较稳定的译名外,也关注新出现的译名,特别是具有社会应用潜力的词条,如人工智能(AI)、电动汽车(EV)、商务智能(BI)等。
据了解,译名研制主要参考部分主用辞书中收录的外语词缩略词词条,运用多类型语料库查询、频次统计等方法,比照了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等机构发布的译名信息,并就部分译名征询了相关领域专家、从业者的意见。
| |
| | |
Loading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