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下午好登录   |   注册   |   忘记密码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多元导入文化信息 提高学生交际能力

本文作者: 林才回
  编者按: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逐渐受到外语教学界的关注。本文首先阐述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之后详细介绍了英语教学中较为实用的多种文化导入途径以及文化意识评价方式,最后强调指出了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的两个问题: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应融合在听说读写的交流活动中;应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跨文化意识。

  长期以来,外语教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论语言学发展的制约,外语教学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伴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加,不同文化的接触与碰撞也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的话题在外语教学界中逐渐受到关注,但相关教学与研究主要还是在大学外语教学中进行,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还只是刚刚起步,教师在教学中还没能较好地处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更谈不上文化理解和跨文化意识的评价问题。

  为扭转这种局面,2001年《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和2003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都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出了较为明确的目标要求。因此,对于广大中学教师来说,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就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文化导入的途径及跨文化意识的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

  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一方面,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具备文化内涵的语言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文化离开了语言也很难存在,有的文化形式本身就是靠语言来表现的,如文学等。此外,还有更多的文化形式则通过语言来记录、保存和传播。对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少专家学者都作了精辟的论述。早在1921年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Sapir)就在其著作《语言论》中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瑞姆拜克(Winston Brembeck)在谈到只教语言不讲文化的恶果时说:“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流利大傻瓜的最好方法。”美国的语言学家沃尔夫森(N.Wolfson)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言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时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林大津教授说:“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人们发现,文化错误(Cultural mistakes)比语言错误(linguistic mistakes)严重得多,因为语言错误至多是言不达意,无法把心里想说的东西清楚地表达出来,而文化错误往往使本族人与异族人之间产生严重误会甚至敌意(ill-feeling)。”

  鉴于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外语学习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文化学习。英语学习也必然离不开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与理解。由于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交际,英语学习也就自然要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文化学习除了应积累有关异国文化的知识外,还应培养跨文化意识。

  文化导入的途径

  左焕琪在他的《外语教育展望》一书中谈到:“社会文化知识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但是,在决定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时,不能仅考虑以新颖或多变的形式吸引学生,而应十分明确社会文化适应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与外语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的内涵,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积极态度和使用技能,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我们认为以上提法是比较合适的。因此,在一年多的相关课题研究及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在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具体体现如下:

  1.使用实物与图片

  平时注意从各种渠道,如外国友人寄来的贺卡、报刊杂志、互联网等获取有关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的一些图片。

  2.观看录像、电影、VCD、DVD;听英文歌曲、演讲等

  因为大部分电影和录像片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某个侧面的缩影,所以我们经常带领学生看一些外国原版电影和录像片。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第一册Unit 1的课文Good Friends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听苏格兰民歌Auld Lang Syne,了解什么是友谊;看Harry Porter,了解英国的学校文化; 听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增进对美国梦的理解以及美国黑人为争取他们的自由权利所做出的努力。

  3.注意挖掘课内的文化信息

  借鉴国内外语界专家束定芳和庄智象的观点,教师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去挖掘词语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1) 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与概念,如 Christmas(圣诞节)、hamburger(汉堡包)等; (2)不同语言中指称意义或词面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上可能有不同的内涵意义,如“farmer”与“农民”,“propaganda”与“宣传”等; (3)词语在文化涵义上的不等值性,如“yellow”与“黄色”“weekend”与汉语中原来的“周末”; (4)不同文化对相同的现象所做的观念划分的差别在词语及语义上的显示,如marry(嫁、娶),cousin(表兄、表姐、堂弟、堂妹等); (5)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习惯用语,如American Dream(美国梦,指美国标榜的立国精神,人人自由和机会均等)等。

  对于阅读中有些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教师可以采取文化旁白、随文讲解的方式,指明其文化意义或使用时的文化规约。如individualism是美国主流文化的价值观,是美国人所竭力推崇的。美国人都有较强的个人奋斗意识和竞争意识。在解释这个词的时候,应提醒学生们注意这个词所代表的文化价值观和我们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是截然相反的,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对美国“个人主义”的文化形成正确的文化定型。

  4.组织丰富的课外文化教学活动

  文化的学习不应只限于课内,课堂外的文化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体方法为:

  (1) 指导学生阅读有代表性的外国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如《百万英镑》《双城记》《项链》等。

  (2) 编写系统地介绍文化知识的阅读材料。尽可能搜集一些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艺术、习俗、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材料,力求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自己的文化含量。如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让学生正确理解big brother(地面塔台的跟踪雷达),brain drain(人才流失),rain check(雨票,即球赛因雨中断,留给下次继续使用的原票票根)等这些跨文化背景知识。

  (3) 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文化实践活动。

  ①创办英语角。可以在班级内,甚至是全校范围内创办以文化为主题的英语角,或定期开展一些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竞赛和游戏活动等。

  ②搜集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材料。通过开展探究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以及项目调研等方式来搜集一些反映英语国家或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材料。在教学中,结合所搜索的资料对教材中的相关话题进行延伸、拓展或讨论。如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的区别;中西餐桌礼仪对比;中西禁忌语之异同;中西节日对比;不同国家急救电话号码的对比等。

  ③制作手抄报。围绕某个主题,鼓励学生精心制作英语手抄报并开展评比展示活动,是培养学生获取、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扩大他们文化视野的好方法。从开展课题至今,学生们制作的手抄报涵盖了各类主题,如世界濒危动物、西方民俗风情、自然灾害、北京2008奥运会等。这项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增进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④举行戏剧表演活动。戏剧表演在文化教学中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深受同学们的青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课本剧为依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力争能以目标语文化成员的身份来参与表演。如我校03级高一(2)班的学生从人教社新版高三英语教材中找到了The Merchant of Venice这一剧本,在对整个剧本进行构思、再创造后,他们通过角色安排、剧情想象与加工、模仿录像带和录音带以及上网搜寻道具等一系列活动,不仅使他们的表演在剧情内容上显得鲜活、逼真,而且在对剧中人物的领悟上也拿捏得很得体与到位。通过高一、高二的两次较正式的表演对比,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们以目的语文化成员的身份来诠释剧情的能力越来越强。

  ⑤面对面感受不同的文化。有条件的话,可借助摄像头,利用msn网上聊天,或是参加有外国人的聚会,直接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观察和接触,体验文化差异,增进对身势语的理解,培养言语交际与非言语交际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外族文化的敏感性与宽容性,从而改变他们对西方文化的一些错误定型,重新树立正确的观念。

  跨文化意识评价

  文化导入途径的多样化为不同认知风格与不同认知水平的教师和学生搭建了展现自我魅力与实现自我需要的平台,但跨文化意识评价的渗透无疑会使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升华。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表、描述性评价、访谈、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跨文化意识进行正确的评价。

  如在人教社新版教材高一英语下册Unit 21的课文Body Language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外国影片或录像中的片段,让学生构思故事情节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形,让他们学会角色换位思考,如片中的某个人物会使用什么样的肢体语言或说什么样的话, 或者将声音消掉,让学生猜测里面的人物可能会说什么话,再或者将画面消掉,让学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然后再播放既有声音又有画面的完整录像片段,引导学生对前后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Can-do statements(文化对比陈述) 或 Reflection(学后反思)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跨文化意识进行评价。如Can-do statement:I can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ody language in China and in some other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the USA. Reflection: The cultural information I learnt in this week is______________.

  结论

  总之,文化教学不能光靠课堂教学的零星点缀,它应是一个潜移默化、不断积累的过程。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不能游离于语言学习之外,而应融合在听说读写的交流活动当中。而且,教师在做文化导入时,决不能将“导入”错误地等同于“灌入”或“填入”,“灌输式”“填鸭式”的文化教学方式必定会导致学生“消化不良”。教师在做文化导入之前,必须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此外,在接触外国文化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本民族文化至上”的观念,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能力的灵活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帮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跨文化意识。

  ---------------------------------

  林才回:福建厦门翔安一中教师,中教一级。曾在全国核心期刊和相关杂志上发表论文,并分别在“第五届中小学英语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全国二等奖和“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试验项目”优秀成果评选中获一等奖。2003年起任翔安一中“基础教育高中英语教学评价试验项目”的校课题主持人。2005年3月被评为厦门市子项目试验区“优秀试验教师”。

  征稿信箱:shaojinrong@21stcentury.com.cn

  

  
·已订阅电子报,请登录
·未订阅电子报,请订阅
·我是VIP教师会员,请登录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13028878号-1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