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创新性理念 改变传统口语教学模式
本文作者: 编辑 邵金荣
编者按:根据当前的教学大纲,大学英语口语课教学应以完成功能型交际任务为起点,逐步引导学生实现对主题任务型的陈述和讨论。为了开拓教师的口语教学思路,本栏目邀请三位语言教学领域的专家和教师,请他们分别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谈谈口语教学中值得同行借鉴和操作的一些具体内容。
---------------------------------
分析典型问题 开辟有效途径
哈尔滨工业大学 张春星 北京中医药大学 张春月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口语课普遍存在教学任务不明确、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差、学习进步不明显的现象。
口语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课堂上训练的内容与现实相脱节
一般来说,学生在口语课上所做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活动大都以教科书为基础,教师忽视营造真实的口语环境。如教师要求学生用英语询问去邮局的路线。其实,以这种话题作为口语授课的内容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是相关表达方式不具有实用性。在缺少语言环境的中国,学生应用此类表达的机会很少;二是学生无需对此类话题做深入的探讨,他们的课堂演练大多是应景之作,参与的意识也容易变淡。
2.忽视学生表达方式的真实性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表达的方式往往由学生的文化背景、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决定,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如中国学生说,“We must respect our parents,” 美国学生则说:“I’m lucky to have these understanding parents.”中、美学生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其不同的思想内涵和思维方式的写照。即使学习了第二语言,母语思维方式的影响也是无时不在的。要求学生完全转变思维方式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
3. 忽视本民族文化信息的输入
教师在口语教学中过分强调英语文化的输入,却不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吸收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如学生可以流利地讲解圣诞节、情人节甚至感恩节的由来及节日特点,但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等知之甚少,也不知如何用恰当的英语进行表达。同样,学生对基督教的了解也强于对佛教、道教、甚至儒家思想的认识。
几种有效的解决途径
1. 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为了便于学生在课堂上围绕具有 “真实性”的话题展开讨论,教师可从大一口语课开始,就为学生提供当前最热门的有关国家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的话题。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横向对比中西道德观和文化差异,同时,鼓励他们阅读各家观点,培养其纵向分析中西历史的人文素养。
2. 写作和口语训练相结合
有些教师在教授口语时,为了训练学生的即时表达能力,习惯让他们在不做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讨论话题。实际上,二语习得是个不断出错和纠错的过程,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是必然和必要的。笔者认为,词汇、语法、逻辑的试错和纠错应当在课前就开始。鉴于学生在写作中选择的词汇通常比在对话中随口说出的词更准确、恰当,笔者通常要求学生在口语课前做相关的阅读并完成400至500字的习作,以促进学生养成准确、清晰地表达思想的习惯。
3. 开展小组讨论,激活思维
学生可经常以4至5人为一组在课上进行讨论,组员轮流作主持人。为了使讨论得以顺畅地进行,教师可事先将主持人用语及讨论中的交际用语印发给学生。在讨论中,学生们纷纷以事先准备的材料为辩论依据,各种新的观点在思想碰撞中又相继产生。最后,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在全班做主题发言,总结小组观点,并接受同学的提问。小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便于学生全面、深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4.综合训练听、说、读、写
为了帮助学生在表达时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本课程还补充了大量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重点学习和掌握一些汉、英专有词汇和常用短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口语课成了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课,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传统模式相比,这种口语教学方式努力营造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旨在充分发掘学生的表达欲望,激活其协作学习和创新的意识。
戏剧进课堂 实现语言高效输出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黄开红
笔者认为,大学非专业英语口语教学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如何恰当地处理学生言语与其行动之间的关系。对思想活跃的当代大学生而言,传统口语教学所倡导的重复记忆句型或经典段落(不可否认那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往往收效不佳。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寓教学于表演之中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寓教于乐,鼓励学生开口
笔者在口语课上提倡“开口就是胜利,上台就是成功”,以锻炼学生敢于在众人面前展现自我的胆量。具体做法如下:学生首先按自愿方式分组,小组成员分别在组内充当不同的角色,并保证每组在每次课上至少有一次上台表演的机会。此外,为了增进组员的集体责任感,笔者还规定,所有组员一律不准无故不参加表演,否则,该组其他组员的平时成绩就会受到影响。这种方法实行一个学期之后,大多数学生都变得不再怯场了。
2. 相互合作,同甘共苦
在学生克服了怯场的心理之后,笔者向学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即“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此作为解决部分学生在谈话时不切题或语法错误过多等问题的手段。为此,笔者规定小组成员之间应互相帮助,如果发言中的错误超过一定数量,全组组员的成绩都将受到影响。
该规则实施一段时间后,各小组发言者的错误明显减少,他们逐渐养成了集体讨论、相互帮助的协作学习习惯。
3. 团结一心,更上一层楼
在实现上述两个目标之后,笔者又给班上布置了一项新任务:排练戏剧。目的在于敦促学生模仿英美人的地道发音和通过背诵台词培养他们的语言感觉,提高语言表达流利程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策划和筹备,小组之间开展了竞赛。从竞赛的结果来看,那些组员重视、较为团结的小组表现突出,他们不仅能较为流利准确地背出台词,还能发挥一些表演特长,将剧中的角色演绎得栩栩如生。表演结束之际,笔者不失时机地对他们的表现作出现场点评,并客观地指出了各组的优势与不足。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活用于生活,在行动中展示所学知识。而大学英语的口语教学,最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充分运用英语戏剧进行口语训练。学生只有在“做中学、学后做”,才能真正提升口语表达的技能。
加强语用教学意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 刘思
“教语用”是以“语用学”习得理论和实证为基础的教学改革。美国外语/二语语用习得(以下简称“语用习得”)与教学专家Bardovi-Harlig, Blum-Kulka, Kasper, Rose等,为北美及世界范围内的语用习得与教学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美国国务院教育与文化部自2003年以来在他们的对外英语教学网络专栏(http:// exchanges.state.gov/education/engteaching/pragmatics.htm)中全文登载了Bardovi-Harlig等主编的《教语用》(Teaching Pragmatics),推荐了不少“教语用”的具体方法,从而使教语用在外语/二语教学界掀起了高潮,并向全世界推广。
国内有关语用习得和教学的研究也很多,但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还较少,没有引起外语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要提高我国学生的口语能力,只教他们语法知识,或只是指导他们“多听多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在学生英语初学阶段就有计划地输入语用知识,培养他们的语用能力。
“语用”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语用”不是指简单的语言使用,它包含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许多复杂问题。如怎样正确地理解外国朋友的“会话含意”;怎样恰当地用外语实施及回应“请求”;在具体语境中如何做到得体而有礼貌的谈话;怎样根据对方的文化习俗来开始和结束对话等。对相对复杂的语用问题研究,国内已形成了“中介语语用学”和“跨文化语用学”等学科。其中,具体涉及外语教学的语用学理论主要包括:言语行为论、合作原则和会话含意、语篇语用宏观结构、对话结构和安排、礼貌原则和跨文化语用理论等。
首先,“言语行为论”创见性地将话语意义定义为“做事”。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外语教师可以注意观察或了解到本族语者如何实施言语行为,如“道歉”“恭维”等。有了这种意识,教师就会自觉地在使用外语时仿效非本族语人们的言语行为方式,并把这些方式带到课堂上,教给学生。其次,美国语言学家Grice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意”理论具体解释了“对话进展顺利或者不欢而散”的根本原因。再者,教师还可以借助“语篇语用宏观结构和对话结构”方面的理论,指导学生实施宏观和微观的言语行为,帮助他们学会设定会话的开头、结尾和转换话题。另外,“礼貌原则”和“跨文化语用理论”能给学生解释“礼貌用语”与“间接言语行为”和“会话含意”的关系,使学生懂得如何按照不同的文化习俗选用不同的礼貌语言。
需要教语用的原因
1.语用意识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学习者可以通过与非本族人的交往自然习得语用
如所有语言的会话双方都明白,只有在恰到好处的时机轮流发话,对话才能继续进行;所有外语学习者一般都知道,语用意图既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表达,又可以依赖背景知识和语境来理解。因此,外语学习者有时可以恰当地将母语的语用知识转移到目的语中去,这种现象被称作“正迁移”。当然,在实际会话中,语言学习者由于缺乏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不知道其具体的语用习惯,往往将母语语用知识直接移植在外语表达当中,因而产生语言“负迁移”现象,造成“语用失误”。
2. 系统地教语用将加快语用习得进程
经过四年的观察研究,美国教授Bouton发现,没有直接而系统的语用知识讲授,即使在纯英语的环境中,英语学习者的语用习得进展也相当缓慢。因此,他建议在课堂教学生语用。对于我国在非英语环境中学英语的学生来说,更需要在课堂上学习相关语用知识。
3.学生缺乏语用意识
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大都以语法教学为基础,忽略语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中国学生的语法意识比较强,语用意识较差,靠他们自觉地去习得语用能力,效果是很有限的。
4.语用教学不仅适用于外语水平高的学生,对外语初学者也同样有效
Wildner-Bassett和Tateyama在研究中发现,语用教学对于语言初学者和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同样有效。有的语言学家,如Kasper指出,语用学习可能先于语法学习,即便是外语初学者,他们也有交际的需求,所以,在初级英语教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是很必要的。
“教语用”这个新课题为外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我们付诸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语用理论、研究新的语用教学方法,但同时这一课题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因为我们既可以在提高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方面做出贡献,又能够通过尝试语用教学,总结出优秀的教学研究成果。
| |
| | |
Loading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