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微不同颜色观念 培养多元文化思维
本文作者: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蔡忠元
编者按:颜色和形状是构成视觉世界的两大要素,颜色反映在语言文化领域的表现力主要是颜色词的应用。针对这一点,也根据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关于颜色系统是离散的理论,本文提出了颜色词的延伸意义也是离散的,即人们不是以科学的释义衡量客观世界的颜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拥有不同的颜色观,颜色词具有非颜色意义和非本色意义,非颜色词也可能具有颜色意义,颜色词丰富的含义决定了其文化的多向性。 --------------------------------- 不同语言文化在颜色的认识或认知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本文拟从颜色概念的适用性、不同文化背景的颜色观、(从颜色词角度看)英汉语言单位结构层次对应图、颜色词的文化多向意义、颜色词的非颜色意义、非颜色词的颜色意义以及颜色词的非本色意义七个方面进行论述。 1.颜色的物理学释义不适用于活生生的语言 根据物理学的解释,颜色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产生的印象。它包括三个不同的变量,第一是色彩(hue),它是以波长来衡量的,是以波束来体现的;第二是亮度(luminosity or brightness);第三是饱和度(saturation),即摆脱白色的程度。这个科学解释是无懈可击的,在科学领域适用于任何语言文化的国家和人民,但颜色的物理学特征和具体语言中的颜色系统之间却存在着既彼此联系,又相互矛盾的关系。 不同的语言因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有着不同的颜色系统。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帕默(Pamer)所认为的,颜色系统不完全取决于颜色的物理特征,而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民族文化的需求,科学的定义不适用于、也不可能反映出各种不同语言文化中的颜色系统。所以,在谈论颜色系统时,我们必须抛开物理学对于颜色系统的强制性解释,而应按照语言文化对于颜色系统的要求和需求去做深入的探索。 2.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颜色观不尽相同 根据语言相对性(linguistics relativity)的论点,人类语言在词汇上是非同型的(non-isomorphic)。英语有11个基本或焦点颜色词(foci or focal colors),即white,black,red,green,yellow,blue,brown,purple,pink,orange和gray。汉语中有“五彩”(即黑、白、青、黄、赤)和“七彩”(即赤、橙、黄、绿、青、蓝、紫)之说。将两者融合,我们可以说,汉语一共有9个焦点颜色词,即黑、白、赤、橙、黄、绿、青、蓝、紫。 美国语言人类学家柏林和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凯(Berlin and Kay)对98种语言加以调查,并对其中20种语言做了较细致的研究。他们主张,所有语言都具有11个或11个以下的基本颜色词,而且英语中这些基本颜色词可以按如下的顺序进行排列:[white/black]﹤[red]﹤[green/yellow]﹤[blue]﹤[brown]﹤[purple/pink/orange/gray]。标记“﹤”指如果一种语言有靠右边的某个颜色词,它就有所有靠其左边的颜色词,如果有“green”,它就有“red”;如果有“brown”,它就有“blue”。 当我们用汉语对这个排列进行检验时发现:汉语里“紫”(purple)和“橙”(orange)都出现在最右边,但在基本颜色词里却没有“棕”;“棕”在汉语里从来都不是一个基本颜色词。所以,这个所谓的适用于所有语言的排列至少不适用于汉语。至此,通过比较英汉语基本颜色词,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英、汉语中只有8个共同的基本色,汉语没有将粉色pink、灰色gray和棕色brown作为基本色,而青色在英语中也通常找不到相对应的词(通常用dark green来弥补)。再者,俄语和匈牙利语分别有12个基本颜色词,俄语有2个基本颜色词表示蓝色blue,匈牙利语里有2个基本颜色词表示红色red。 所以,柏林和凯的这个焦点颜色排列理论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只可作为有效的参考,不可作为唯一的标准。 正如一些致力于文化研究的专家所认为的,颜色的范畴化并不是任意的(arbitrary),它建立在基本色或焦点色之上;颜色之间的界限随语言的不同而不同,甚至也随使用同一种语言的说话者的不同而不同。 3.从颜色词的角度看英汉语言单位结构层次对应图及其证明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基本色认同度不尽相同。从语言单位如词组或短语、习语或成语以及谚语三个层面上来讲,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是很大的。 笔者在综合比较英、汉语词典;英汉语习俗语、成语词典和英汉谚语词典对应的语言单位后发现:一种语言的词组或短语、习语或成语和谚语未必能在另外一种语言同一层次的词典中找到对应物,但却可在其他层次相应词典的语言单位里找到,由此我们可得出下面的对应图(见本文末尾),以反映两种语言结构和意义层次上经常性的不对称和非对应性。 说明: 对应图中的词组或短语只是指比词汇大一点的语言单位;习语或成语是指在句子中较大的语言单位(由于一个语言组合的含义通常具有不可预测性,习语或成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该语言单位各个词在意义上的简单相加),仅次于句子一般却不能独立作为句子使用;谚语通常指句子层面的充满哲理和为人之道的可独立存在的语言单位。 (1) 此图的三层意义 英语中的词组或短语可能对应汉语里的词组和短语,也可能出现不对应现象。如果不对应,它就可能对应汉语的习语或成语,而对应汉语的谚语的概率则不大,因为其短小的结构很难包含谚语作为句子所包含的意义总量; 英语习语或成语有可能同时对应右边汉语的三种情况,当然,对应同一层次的可能性较大,另外两种可能性次之,如对应,一般只对应其中的一种; 英语谚语既可能对应汉语的谚语,也可能对应汉语的习语或成语,对应汉语词组或短语的概率最小,因为前者意义总量超出后者太多,造成意义总量相差悬殊,对应几乎是不可能的。 (2)用实例验证此层次对应图的成立 英语短语a black day对应汉语是“倒霉的一天”;短语in amazing colors对译为成语是“五彩缤纷”; 成语black horse对应短语“黑马”,成语call white black对应成语“黑白颠倒”,成语neither fish, flesh, nor good red herring对应谚语“江北驴子学马叫,不伦不类”; 谚语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对应谚语“五十步笑一百步”。英汉语中的谚语经常是对应的,有的英语谚语也对应汉语中的成语,如Every bean has its black对应“金无足赤”。 由此可见,在结构层次横向对应的情况下,语言单位的意义表述在各自的文化中也是基本对等的,但是,如果存在斜向对应的话,语言单位结构不对应,其相应的意义受到层次的升(往小结构)或降(往大结构)的影响而下降或上升。对应层结构上升(往小结构),意义内涵减少,对应层结构下降(往大结构),意义则增加。 4.颜色词具有文化多向或多维意义 颜色词的词义拓展是因词而异的,按照词的本源意义排列不分先后的话,基本颜色词之间是平等的。但是,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刻画现实,不同的颜色词在文化领域逐渐显出多向性或多维性。例如,爱斯基摩人有四种表达雪的方法;阿拉伯人则用大概四千个不同的词语表达与骆驼相关的概念。可以说,颜色词(包括非基本颜色词)所表达的拓展意义在各种语言中虽说不是任意的,但总的来说都是离散的。人们根据不同的审美价值、文化环境、人文历史和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赋予了这些颜色词不同的意义和内涵。 5.颜色词的非颜色意义 英、汉语的颜色词有时具有非颜色意义,这种表意现象大都出现在成语中,有时在直观而简单的短语和复合词甚至半从句中也有所体现。(需要指出的是,作为词素的颜色词不在这个范围,因为词素比词汇低一个层次,本身不能在短语和复合词里独立存在。) 类似的例子在英语里有很多,如:a green/blue bag [英]律师的公文包;black frost严霜;blacksmith铁匠;blackmail敲诈;blue blood贵族出身;greenroom演员休息室;a black hat[澳]新来的移民;green fingers园艺技能;a white lie善意的谎话;(a) blue moon不可能的事,难得遇见的事; blue murder血腥的谋杀、灾难性的事物;red gold真金;purple passage辞藻华丽的段落;purple patch华而不实的章句;blue ruin劣酒;scarlet woman淫妇;red meat牛肉或羊肉;red tape官样文章、官僚作风;red-light district红灯区(指妓院集中的地区);till all is blue直到酩酊大醉,travel in the blue沉思、冥想等。 汉语中常见如下的表达方式:“白茬或白地”指收割后没有播种的土地;“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白饭”指不加菜吃的米饭;“白卷”指没有写出文章或答案的考卷;“白案”在炊事人员分工上指做面食、糕点之类的工作;“黑店”指杀人劫货的客店;“黑管”指单簧管;“黑户”指没有户口的住户或没有营业执照的商号;“红案”指炊事分工上做菜的工作;“红尘”指繁华的社会;“红火”形容旺盛、兴隆、热闹;“红眼”指发怒或发急;“黄包车”指人力车;“黄花女”指处女;“黄口小儿”常用来讥诮无知的年轻人;“绿卡”指发给外国侨民的长期居住证;“青苗”指没有成熟的庄稼;“青云”指高的地位;“蓝本”指著作所根据的底本;“红得发紫”指极其受宠或表扬后翘尾巴;“灰色消费”中的“灰色”通常具有“不明朗的、不正规的、不公开的、不合理的、暗的”等含义。 6.有些非颜色词、非基本颜色词也可以表示基本颜色意义 上文论述了颜色词可以表示非颜色意义。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语料还发现,一种与此相反的情况,即一些非颜色词、非基本颜色词也可以表示基本颜色意义。 例如,英语中有如下的表达法:not know chalk from cheese = not know black from white(不辩黑白); polar bear = white bear; salmon color = orange red等。还有一些表达方式从语言转换角度也可被看成属于这种现象,如have one’s moments走红;in broad day大白天等。汉语里的例子通常包括,“鹤发童颜”中的“鹤”指代白色;“拨开乌云见青天”中的“乌”指黑色;“不分皂白”中的“皂”与黑色对应;“好丹非素”中的“丹”代表红色;“红装素裹”里的“素”指白色;“昏天黑地”里的“昏”与黑色呼应;“看朱成碧”中的“碧”指青绿色;“面如土色”中用“土色”指代苍白色;“面有菜色”里的“菜色”描述的是以野菜充饥而脸色发黄。 7.颜色词的非本色意义 除了不同语言的颜色词在数量上不同以外,跨语言的颜色词一般也不可能在词义和内涵上完全等值。在另外一种语言背景下,颜色词甚至表达的是非本色意义,即某个颜色词具有另一(或另几)种颜色词的含义,给人以一种扑朔迷离、无所适从的感觉。 例如,英语中常见这样一些表达方式:be beaten black and blue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black in the face(因发怒或用力)脸色发紫;black strap一种普通的红葡萄酒;black coffee不加牛奶的咖啡;white coffee 加牛奶的咖啡; brown bread黑面包;brown coal褐煤;brown rice糙米,颜色是淡黄色light yellow或yellowish,而不是棕色brown; brown sugar红糖;blue films黄色影片等。 汉语里用“青”指代“黑”的表达方式有很多,如“青眼相加”,也叫垂青或青睐,这里的“青眼”与“白眼”,即看不起人的一种表情相对;“青衣”指黑衣;“青丝”指黑发;红青指黑里透红的颜色等。然而,“万古长青”中的“青”却指绿色;“青天白日”和“青龙”中的“青”都指代的是“白色”;“纡青拖紫”中的“青”对应的则是紫色,指所系印绶的颜色。 在上述的汉语例子中,“青”分别表示本身以外的四种颜色:黑色、绿色、白色和紫色,这种现象在英语中是没有的。不仅如此,“青”在英语中也没有对应的单词,属词汇空缺,一般以dark green两词相加来与之对照。另外,汉文化还赋予了“青”另外一些文化内涵,如由于古代文人都在竹简上写字,所以历史叫做青史,写完著作叫杀青,清明节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叫踏青。 综上所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根据不同的文化需求来确定所使用的焦点颜色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持有不同的颜色观,他们所使用的焦点颜色词在数量上也不完全一致。颜色词丰富的含义决定了其文化多向性或多维性。 |
|
主办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