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开展学习活动 提高语言教学效益
本文作者: 李志欣
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的有效的学习活动来提高教学质量,促使他们同时获得身心方面的健康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全面提升英语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所谓有效的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进行的具有自主性、探索性和研究性的学习。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有利于他们开发创新性思维、改进学习方式。当前,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点来理解有效的教学:一是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二是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三是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有时间的观念和效益的观念;四是以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问诊 综观我国目前的中小学英语教学,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付出了艰辛和努力,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难以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学生无法实现课堂的有效学习。 分析近几年的听课和评课的情况,笔者发现,部分教师没有深入理解新课程的标准,很多课堂教学行为都与新课程理念相脱节。这主要表现在: 1.教学设计以教材内容为中心,教学目标单一化 在这样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往往表现为过分关注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易于忽视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语言使用方法及其间体现的情感因素等。 2.缺乏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课堂上,有些教师经常采用的课堂活动局限在机械重复、师生问答和简单的教学评价上,他们较少尝试其他的教学实践活动,如重新组织或编排教学内容、设计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语言交流、开展分层次教学或引导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多维互动的评价活动等。 3.忽略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有些教师不注意发挥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更是较少钻研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及挖掘他们的思想内涵和思维深度。 4.学生因语言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课堂上的学习机会很不均等 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而言一般是一样的,但课堂实用时间、学习机会和质量则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以英语阅读教学为例,相关研究发现,学生获得分析课文的机会有多有少,只有1/5左右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参与分析课文的全过程,3/5左右的中等生只能得到部分参与分析全篇课文的机会,还有1/5左右的“学困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独立分析课文的机会。 5.课堂教学密度小、质量差 课堂教学的密度是指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不少中小学英语课堂上普遍存在教师花时间处理学生违纪现象、教师讲课过程中离题或用语罗嗦、师生教学准备不足出现大量无效课堂活动等。另外,还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增加课堂教学的内容,忽视学生理解、巩固和综合运用新、旧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因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后续学习,从而造成教学效率下降。同时,教学密度不仅有量的大小,更有质的好坏。许多教师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等方面花的时间却相当少,从而致使教学密度量大却质差,类似的课堂教学行为常见于“题海式”教学或在课堂上过多、过频地使用多媒体课件。 有效学习的五个要素 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保持师生、生生间的有效互动 学生在学习中的交流是多向的。如教师使用的管理性提问、记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创造性提问等的比例恰当,且针对不同的问题选择英语水平相当的学生来回答。 3.设置一些可量化的指标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给他们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活动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二;一节课教师的讲解不能多于10分钟,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等。 4.科学使用测试手段 教师应灵活使用各种测试手段以确认绝大多数学生已经真正理解在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并督促他们在课后加强复习和自我反思。 5.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应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实施策略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1.教师制定有效的教学设计 (1)科学设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引导、调控、激励和评价的功能。因此,学习目标首先应是全面的、开放的。其次,目标要符合发展学生科学和人文精神的要求,具有科学性。第三,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学习兴趣,同时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这是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为此,教师要处理好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关系,知识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的关系。 (2)注重选择多样化学习材料 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具有现实意义、富有挑战性。为此,教师要在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学生的认知与情意发展需求及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语言素材,将英语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另外,教师还应利用其他渠道,如互联网、图片或音像资料,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兴趣。 2.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1)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 有效的学习就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学习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再创造。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此,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的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要改变这种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对各种有关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课堂活动分别给予不同的时间。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却常常使用简单的方式,让学生沿着设计好的问题和途径获取语言知识,以牺牲学生的思维强度为代价来获取所谓的教学效果。殊不知,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就是探究的过程,就是在“想不出”到“想出来”的过程当中发展而来的。因此,教师应追求课堂教学的自然和真实,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从而给学生足够的探究和思考的时空。在设计每一个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创造问题情境,以促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同时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进一步的反思、讨论或改错等活动,以达到深化和巩固教学知识的目的。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书本结论的过程,而是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经历创新的时间过程。只有亲历过程,学生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英语课是语言课和训练课。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到对话中去,笔者经常让他们围绕不同的话题进行口头交际活动。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语第二册中的一篇题为“Ann’s birthday”的文章,由于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将其改编成短剧并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分配角色时,笔者让英语水平好的学生担任主要角色“Ann”和旁白部分,中等水平的学生担任“Ann’s mother”和“Ann’s friends”,水平较低的学生则让他们担当台词较少的角色。这样,每位学生通过表演不同的角色找到了合适的位置,人人参与了学习过程,人人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进师生间的互动 新课程倡导“面对全体学生,全面进行教学”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却是班额普遍较大,无法兼顾全体,大部分学生没有语言实践的机会。因此,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利用各种因素,采用更适合学习者发展语言能力的课堂教学方法,是英语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有效的英语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和新的思维方式是实施英语学习的主要途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问题情境,适时地引进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利用学习资源,帮助他们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分工和充分的合作学习时间。 小组合作活动可以加快教学的节奏,加强训练的密度和广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不仅如此,小组活动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际,形成“同学互励、教学相长”的局面,从而极大地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顺利实现语言教学的目的。 3.运用激励性的评价体系 在评价学生时,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其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教师应该坚持发展性评价原则,强调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师生发展的手段。 (1)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需要 教师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激活他们的进取心,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使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有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2)教师要恰当处理学习活动中不同类型的反馈信息 教师应注重分析学生的各种各样的回答,相信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一些启示。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亲身感受和实践,促使他们进行多种合作交流,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语言学习的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学生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有效的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就需要广大英语教师要更加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不断研究课堂教学,更新教育理念,探索能够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理想课堂。 --------------------------------- 山东利津县北宋镇第三中学 李志欣 |
|
主办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