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兹拉庞德与中西文化交流
本文作者: ■本报记者 马楠
由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埃兹拉庞德学术研讨会于6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 1885-1972)是美国著名诗人、翻译家。他翻译了许多不同语言文化的经典作品,其中《华夏集》(Cathay)和《四书》(The Four Books)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会议主题内容涉及庞德的人文思想、庞德与现当代诗歌理论和文化理论、庞德与现代派、庞德与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庞德诗歌作品评析和庞德翻译作品评析。来自国内多所高校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本届研讨会。
研讨会分为主题发言和分组讨论两部分进行。六位庞德研究方面的专家应邀在研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他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原主编屠岸、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许渊冲、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江枫、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赵毅衡、美国新奥尔良大学教授钱兆明和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常耀信。
许渊冲教授作了题为“On Ezra Pound (《论庞德》)”的报告。他谈到庞德把中国诗词的文字和意象都引入英文诗中,认为诗词的文字之间储存着能量。许教授认为庞德在翻译汉武帝的《落叶哀蝉曲》时所加的意象打破了创作和翻译的界限,是对中国学派的创译论的有力支持。庞德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江枫的发言题目是“An Imagism in Translation — On Pound’s 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 (《诗歌翻译的意象主义:庞德译〈长干行〉的启示》)”。他谈到庞德译《长干行》的成功证明,诗歌创作的意象主义理论完全适用于诗歌翻译。由于庞德认识到中国传统诗词倚重意象,所以他的译文尽可能准确地再现了原作的意象。这种翻译意象主义不仅适用于翻译中国传统诗歌,同样适用于翻译其他国家的诗歌。
常耀信教授通过题为“Make It New: Poets as Translators (《日日新:诗人与翻译》)”的报告阐述了“诗歌不可译”的观点。他认为诗歌译者都不免失败的命运,诗坛巨擘如庞德、蒲伯及郭沫若亦不例外。但是他们尽力反败为胜,在翻译中表现出极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庞德把我国古典诗歌改造成他重申艺术理想、改善艺术地位的杠杆。然而他的缺陷在于,英美读者不一定能完全了解其翻译作品的内涵。
除专家的主题报告外,研讨会还组织了分组讨论,从庞德人文思想探讨、庞德诗歌翻译、庞德诗歌评论和庞德《华夏集》探讨等角度进行了研讨。参会者表示本届研讨会为中国的庞德研究提供了交流平台,创造出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
研讨会部分小组发言
* From Social Utopia to Language Utopia to Language Fascism — On the Evolution of Pound’s Utopian Fantasies, Bei Ta (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 On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Images of Cathay in the Light of Orientalism, Long Yu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Poundian Translation and Its Influence, Wang Jianxi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East, West and Ezra Pound, Zhang Jian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 On Ezra Pound’s Westernization and Elevation of Li Bai’s Poetry, Zhu Guqiang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 |
| | |
Loading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