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
收藏本站
|
手机版
|
订阅报纸
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英语教育资讯
>
英语教育电子版
>
第212期
>
正文
郑易里——书写英汉词典的传奇
本文作者:
21ST
第212期
收藏
姓名:郑易里
生卒:1906—2002
籍贯:云南玉溪
简介:郑易里,原名郑雨笙,曾用名郑重良。20世纪30年代,曾翻译《新哲学大纲》《资本论》等著作。从20世纪40年代起,与曹成修共同编写《英华大词典》。该词典历经10年编纂,于1950年正式出版,前后印刷几十次,发行百万余册,曾哺育新中国几代英语学子。郑易里在汉字字形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是字根通用码——“郑码”的创造者。
送给撒切尔夫人的礼物
郑易里在翻译《辩证唯物论》(化名《新哲学大纲》出版)、《资本论》等著作之后,发现工作中急需一部质量较高的中英对照的词典,于是萌生了亲自动手编写词典的念头。1942年,他着手调研了几十部当时在国内外有名的英文词典和英日词典,并制订出编纂方案,强调在词典中使用现代白话文,词典语言明晰、生动、贴近生活,释义准确,例证丰富。郑易里还主张在词典中广收新词、新义、俚语、习语,并为全部单词标注国际音标,这在当时是十分“革命”的方案。
不料,准备工作刚开始不久,一直在经济上接济他的二哥郑一斋却不幸过世,郑易里一下子失去了编写词典的经济资助。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侄子郑瑞之像其父郑一斋一样支持他的工作,主动拿出一部分钱供他编写词典。
由于编纂工程巨大,郑易里担心仅由一人完成耗时太长,就经人介绍邀请了曹成修先生共同编纂。郑易里在自家客厅里摆上吃饭的圆桌,请来数名校对者。全部工作人员围桌而坐,开始了蚂蚁啃骨头般的编写工作。他们把找来的原版词典一页页拆开,将英文词条分别贴在白纸上,再写下相应的中文释义。就这样,直到1946年10月,词典的初稿基本完成。1946年底,词典进入排版、校对阶段,并于1950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北京出版发行,受到使用者的一致好评。
但是,词典出版十几年后,郑易里感到它已跟不上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加上商务印书馆向他提出再版词典的请求,于是便决定全面修订词典。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郑易里只能悄悄地独自修订词典。他总在手边带着这部词典,每当遇到新词汇或者需要修改的词条,便按词序写进词典。这项工作整整10年没有间断,词典的每一页几乎都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和补充文字。
这部修订一新的《英华大词典》最终于1984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其中不仅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生活等各方面的词汇,甚至还能查到美国的常用俚语。1985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时收到一份由中国政府赠送的礼物,就是这部装帧精美的《英华大词典》。这本颇受翻译工作者和英语学习者赞誉的工具书,显示了中国人民克服语言障碍,愿意与世界沟通,追求发展与进步的决心和毅力。
跨越半个世纪的传奇
摘自《<英华大词典>和郑易里》/陶膺
我是在上海解放后,1949年7月经郑易里同志夫人熊约春介绍到这里工作的。那时编辑室里有六位同志:除郑易里、曹成修两位主编外,还有刘龙光、郑康伯、唐某某、张君悌(女)。词典初稿编完,部分已排出校样。这本词典当初制订方案时,就包括了一个人无我有的、与众不同的中文索引。上海解放后,郑易里同志希望这部词典能早日出版,但中文索引还只是刚着手编制,所以他急需两个人帮助他完成这项工作。我和后来的胡平冠同志就是在郑易里同志指导下作中文索引编制工作的。
我和胡平冠同志的工作是用小条将词典正文的词汇逐条抄下来,按郑易里同志六笔查字法的编码,将写有词条的卡片按照数字编码排序后,放在抽屉里。全部抄完后,经过检查,再将小条贴在大张纸上,每一张纸平均贴30张小条,一共贴了11000多张。为了节约篇幅,索引排得很密,每面排四栏。非常可惜的是,以后为了压缩篇幅,降低定价,再印时,把这部词典的中文索引删除了。
《英华大词典》编辑室风气非常好,工作时间里没有聊大天的,相互之间工作中有疑问,需交换意见时,走到跟前小声说话,所以工作时间,每个人都是在埋头苦干,没有声响。这么一部浩瀚的词典在三年时间里能完成编辑、排版、校对并出书,真是奇迹,归之于高效率,就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现在从事编辑工作的同志学习的。
参加这部词典的几位主要编辑,学识都很渊博,懂得几国文字。他们讨论起一个词来,各抒己见,非常热闹,非常认真,相持不下时,各人下班后回去找根据,第二天再接着讨论。大家都希望这是一本受读者欢迎、读者认为有用、有生命力的词典。今天,半个世纪过去了,这部词典大修订了两次,据徐式谷同志文章介绍,到修订第二版已印了70万册,到目前,早已不止这个数了。我想,一本书经历了半个世纪还在出版,印数那么大,这是令《英华大词典》所有参与编纂的同志感到最欣慰的。
这本词典初版,因限于当时形势只印了2000册,每册定价15万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15元),即使这样,很快就脱销了。在《英华大词典》的书稿档案里还保留着当时从出版总署转给主编郑易里同志的两封读者来信:认为这本词典新词较多,译语灵活,缩写字和专有名词按照字母的次序排列,便于检查,同时指出书内有一些错误,另一读者建议郑易里同志再编本《俄华词典》。
“人手一册”
摘自《老蚌出新珠——<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六版)代序》/陆谷孙
我是1957年进的大学。由于中学连续六年“一边倒”学俄语,初入英文系从ABC学起,尤需合用的词典。当年人手一册的是老前辈郑易里先生根据英日辞书改编而成的《英华大词典》。我等的英文之所以能够达到今天这么一点水平,郑书功不可没。《英华大词典》内容赅通,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语各种用法的记录尤为详备,查得率高,其主要功能集中在receptive方面,亦即帮助读者求解释疑,而由于对productive功能兼顾不够,足观佳例无多,若要遣词造句作文而依靠郑书,那就难以得到多少帮助了。
Loading ...
订阅更精彩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网站
新浪微博
用报专区
相关文章
教育部:书写2025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383期)
《中华汉英大词典》: 架设语言之桥 传播中华文化 (374期)
见证美国英语词典编纂的“霸主之争” ——忆《词典战争:美国英语语言之战》的翻译历程 (369期)
悟空降世:中国游戏的“大圣”传奇与文化自信 (368期)
在英汉翻译实践中探寻翻译的艺术 (361期)
润物无声 春风化雨——记王式仁先生的传道之恩 (358期)
历史的侧脸 时代的传奇——《爱伦·坡传》编辑手记 (350期)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