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常春藤国际学校:中加双认证 12年一贯制教学

本文作者: 王天骄
常春藤国际学校借鉴国际领先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融合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采取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教育方式,在培养学生汲取多元文化的同时,侧重发展他们的求知欲、自信心、责任心、实践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全面挖掘学生的潜能。此外,学校还注重学生的智商、情商、品格、体育素质、艺术修养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均衡发展。

该校拥有一支中西合璧、素质过硬、专业扎实、视野开阔的师资队伍。学校外籍校长及教师均具有BC课程(British Columbia Curriculum,即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高中课程)执教资格,拥有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尤其是教授海外学生的经历。中方教师则从全国范围内选拔,整个中方教学教研管理团队均为国内省、市、区骨干教师,其中不乏全国教育战线的知名专家学者。一线中方教师均拥有海外高等教育及工作经历,深谙中西方文化及教育体制的差异和合力。

值得一提的是,原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校长卓立和自创“马氏数学教学法”的原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星河实验小学马芯兰校长,将作为常春藤中国国际教学教研委员会执行委员及名誉校长,主抓常春藤国际学校的中文教学及管理工作。

记者:今年6月,常春藤国际学校正式落户北京。贵校被称为北京地区第一所同时被加拿大和中国政府认证的12年一贯制双语学校。请您介绍一下贵校的背景和特点。

常春藤国际学校校长Peter M Sol: 我校成立的想法源自伊顿国际教育集团(以下简称伊顿)对中国教育市场的洞悉。伊顿集团敏锐地察觉到,近年来中国家长们对双语教育的需求已超出早教范围,扩展至初中和高中阶段。为了满足家长的这一需求,伊顿集团决定开办初中项目。

校名“常春藤国际学校”体现出我们的办学宗旨,即让每一位学生在高三毕业时都能具备进入任何一所常春藤盟校的能力。为此,我校学生从一年级起便树立起就读名校的目标。在六年级和初一阶段,我校的咨询教师会为学生搜集各类学校信息,帮助他们明确目标大学和专业。

今年,我校仅开设了幼儿园到初一的课程,明年我校会着手筹建高中部。最终我们将会成为一所12年一贯制的学校。

记者:目前贵校开设的国际高中课程共有哪些?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这几种国际课程各自的特色。

Peter M Sol: 今年,我校开设了BC课程及AP课程。目前,市面上有多种国际课程可供选择,我校校董会在选择课程时充分考量了中国的高考制度、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与中国的密切合作关系,并对BC课程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我们发现,这套课程不仅是国际公认的优秀大学预备课程,更包含了独具一格、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

首先,该课程有十分严格的标准,它的各项课程设计均符合国际标准,且与大学课程接轨。其次,BC课程侧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分析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鼓励死记硬背。BC课程的培养理念与西方教学理念一脉相承,如果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没有掌握这样的思维方法,他们会在西方大学的学习中屡屡碰壁。最后,BC课程体系在高二、高三阶段加入了AP课程。AP课程能够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提前学习大学一年级的部分课程。

记者:与其他中学的同类项目相比,贵校国际高中课程最突出的特点或优势体现在哪个方面?

Peter M Sol:我校教学模式是中西融合,使学生真正获得世界级的教育。加拿大教育部为BC课程设定了严格的标准,我校不仅开设全套BC课程,同时也开设全套中国课程及AP课程。此外,纯正的双语教学也是我校的突出优势,这是其他国际学校无法匹敌的。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学校国际课程师资队伍来源、构成情况及优势。

Peter M Sol:我校每个教室都配备两名教师,一名中国教师,一名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认证的教师。加拿大教师均经过了五年大学学习和一年实践教学后取得BC教学执照。另外,加拿大的教师培训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掌握第二专业技能,如美术、音乐、拓展训练等。

中国教师则在一到六年级教授中国文化,在初、高中阶段教授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教师和加拿大教师会“同处一室”,互相取长补短,学习切磋,这样有利于中西教学方式的融合。

记者:作为校方,您希望从教育部门获得哪些支持?

Peter M Sol: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及其国际影响力的增加,中国对国际高中课程项目的需求正在日益增长。大量国际学校进入中国,教师水平可能会难以跟上学校的发展速度。在如此环境下,我希望中国教育部门能够更多地支持和鼓励学校建设,例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野外考察资源,为学校提供更为畅通的原版教材引进渠道等。另一方面,作为校方,我校也会尽力为中国培养一流的学校管理人才和国际课程师资。
Loading ...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