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
登录注册网站首页
 

大家

叶君健: 译者个性决定译作生命力

作者:21ST
Aa
  • -   
  •    +
叶君健(1914—1999),湖北红安人,著名作家、翻译家。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 系,1938年在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政治部第三厅从事国际宣传工作,同年参加发起成立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1944年应聘赴英任中国抗战情况宣讲员。1949年归国,曾任文 化部外联局编译处处长、《中国文学》(英文版)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主任。著有“土地”三部曲、“寂静的群山”三部曲等,并翻译出版了《安徒生童 话全集》。

保剑锋从磨砺出

叶君健1914年12月7日生于湖北省红安县八里湾镇叶家河村。他儿时在家乡种过地,放过牛,在私塾里念过几年书。那时私塾主要让学生背诵古诗文,老师略作解释。叶君 健对这种背诵教育有自己的看法:儿时记忆好,先在脑子里装一些经典诗文,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化,遇事更能有所判断,采取行动。那些古诗文也使他一生保持着中国人的道义观念和爱国理想。这也是中国真正的知识分子都有的理想。

1929年,叶君健到上海读中学。那时他15岁。当时上海 的中学很重视英文课,但他没有英文基础。他的一位老师主动提出业余帮他补课,然而补了两周后,老师对他说:“我也 是个穷教书匠,你能每月给我14块大洋的补课费吗?叶” 君健算了一下,自己每月拿不出14块大洋。他给老师买了些礼物, 就再也没有去补课。他下决心自己努力学习,并且要超过那 些富家子弟。当时流行一本林语堂编写的《开明英语语法》, 内容详实活泼。叶君健非常喜欢这本书。他用一个暑假的时 间,通过这本书学通了英语语法。接着他读了许多英语范文, 背了大量的生词,最后,他把字典里的生词画出来,背起了字 典。那时他坚持每天早晨朗读英语,他认为这是最好的、通过自身提高外语听说能力的方法。他每年寒暑假都抓紧时间超 前学习,每年暑假过后都跳一班,3年就从中学毕业了。他常对孩子们说:“我那时没有录音机和光盘,但我把外语学成了,还用外语做了许多事。”

中国君子的文化抗战

1931年9月,在上海读高中二年级的叶君健得知东三省沦陷,心中有如晴天霹雳。19岁那年,正上大学二年级的叶君 健用他认为可以更好地传达世界受剥削和压迫民众心声的 世界语发表了处女作《岁暮》( Jela Jarfino ),作品反映了国破家亡的年代,中国广大中下层人民的苦闷和凄惨。从此,他对这类故事的创作一发不可收,到大学四年级时,他出版了一本世界语的集子《被遗忘的人们》 ( Forgesitaj Homoj )。“我 是为中国那些不幸的人们呐喊的——也是向世界其他弱小民族传递他们的呼声。”

大学毕业后,他抓紧学习日文,后赴日本长崎。“日本等于是‘虎穴 ,’我现在就要深入到这个‘虎穴 中’ 去。叶” 君健在 日本以教英文为生,同时积极参加那里的世界语者的反战活 动。大半年后,他被东京警视厅关押了三个月,后以“具有抗 日危险思想 的” 罪名被驱逐出境。

回国后,他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的武汉政治部第三厅,从事争取国际了解和支持的中国抗日对外宣传工作。他接待过加拿大医生白求恩、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斯诺、爱泼斯坦, 英国诗人奥登,小说家易粟伍德等进步人士,并帮助他们前往延安以及全国各地的抗日战场。

武汉沦陷后,叶君健去了香港,在任《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的同时,还在《大公报》《星岛日报》《东方使者》《文艺阵 地》等报刊用中文、英文和世界语发表抗战作品;他创办了英文版的《中国作家》杂志,翻译刊登国内抗日作家的作品; 他用世界语出版了中国抗战短篇小说集《新任务》( Nova Tasko ),用英文发表了题为《两个十年的中国新文学》( Two Decades of Chinese New Literature )的文章,论述了以抗 战文学为主流的中国文学的发展轮廓,在国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香港沦陷后,他辗转越南,长途跋涉,最后来到战时首都重庆,受聘为复旦大学、中央大学(后来的南京大学)和重庆大学的教授,时年25岁。尽管那时经常为躲避日机轰炸而钻防空洞,他仍利用业余时间,用中外文创作和翻译了包括抗战内容在内的多部文学作品。

1943年,牛津大学的希腊文学教授道兹来华进行文化交流,在他协助叶君健翻译希腊悲剧《阿伽门农王》的工作过程中,他说这次来华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物色一位英文很好 的中国知识分子到英国去做战时巡回演讲,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事迹,去鼓舞英国军民的士气,配合英国政府 诺曼底登陆、开辟反击德国法西斯第二战场的战时总动员。他认为叶君健是这项工作的最佳人选。于是,在他的推荐下,叶君健应丘吉尔政府之邀前往英国。他冒着德国飞机随时轰 炸的危险,到兵营、工厂、农场、学校、教堂等地进行紧张的演讲。晚上,为了充实白天的报告内容,他在小客栈中将中国人民的抗战故事用英文写下来,这些故事常发表在英国的报刊上。德军从荷兰发射的导弹有时飞到客栈附近,“轰隆一声, 把我从梦中惊醒,旅馆的一角被炸伤,但我仍旧睡我的大觉, 我没有本钱大惊小怪,因为第二天我还得做我的战时工作。”

战后,英国政府授予他英国的永久居留权,并根据他的个人爱好,安排他到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研究英国文学。正是在这一段时间里,他用英文出版了大量介绍中国人民苦难和斗争的革命小说,成为一位在英国具知名度的作家,被称为 “英国文学史的一个章节 。”

但他没有忘记祖国。1949年,他归心似箭地回到中国, 创办了英、法文版的大型刊物《中国文学》,继续翻译并刊登了大量中国的抗日作品。进入老年后,叶君健在与病魔搏斗 的同时,撰写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西班牙战争中的中国勇 士》 《一个战争的开头和一个战争的结束》《1944-1945,一个文化人在英国——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忆》等以二战为主题的文章。

安徒生童话翻译第一人

《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衣》等故事,上世纪60年代已被选入我们的小学课本。对《安徒生童话全集》的翻译,是叶君健参加第二次世界 大战时开始的。上世纪50年代初,叶君健已完成十六卷本、共 168篇的《安徒生童 话全集》的翻译工作。 该书是从丹麦文直接译为中文,被认为是最好的翻译文本。

叶君健最早是从世界语的发明人柴门霍夫翻译的《安徒生童话选》了解到安徒生的,他立刻就喜欢上了安徒生的童话。叶君健在英国时就决定要把安徒生的童话翻译成中文, 他不时到丹麦访问,了解丹麦的风土人情,结交丹麦朋友。在 翻译之前他细心研究了安徒生的生平,并写了一本书—— 《鞋匠的儿子——童话作家安徒生》。他自己是作家,能够体会安徒生遣词造句的意味,他的译文得到大多数人的肯定。 他对安徒生的每一篇童话都做了研究评论。例如,他指出,《皇帝的新衣》意义十分深刻,安徒生是不偏不倚的,只要是 人类的缺点,无论是王公还是百姓,他都要善意地指出,这是 一个伟大的作家的真诚。叶君健还指出,安徒生认为“只有人才能改造自己的命运。要永远充满希望,看到光明 。”我国读 者熟悉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虽” 然在除夕之夜冻死在街头,但 她一息尚存时,梦到了爱她的奶奶和天国。我们同情她的悲 惨遭遇,更被她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所触动。

叶君健译本的最大特点是,他认为安徒生童话是“幻想童话、政治讽刺、诗歌语言三者结合的现代童话,洋溢着一种浪漫主义诗情和博大的人道主义温情 ,”因而在翻译中对原 著的“再解释 很” 到位,译本得到各方面的很高评价,被丹麦媒体誉为“在近百种语言的译本中,水平最高 ,”因为“只有 中国的译本把他(安徒生)当作一个伟大作家和诗人来介绍 给读者,保持了作者的诗情、幽默感和生动活泼的形象化语言 。”1989年,丹麦女王授予叶君健“丹麦国旗勋章 ,” 他成为 全世界惟一一位因为翻译安徒生童话而获此殊荣的翻译家。

叶君健很喜欢小孩,不时为儿童写作和翻译一些童话、民间故事和儿童剧。在这方面他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要使少儿读物的品种和内容多样化,不应只介绍流行的 童话, 还应让孩子们对世界了解得更多,因此我翻译了一些挪威、南斯拉夫、克罗地亚等国的民间故事。1”991年中国儿 童剧院还把他翻译的挪威民间故事《豆蔻镇的居民》改编成儿童剧上演,孩子们感到十分新奇。

(根据光明日报《他以特殊的方式反法西斯》《 父亲的一 生——纪念叶君健百年诞辰》,羊城晚报《我们不熟悉的文化 大师叶君健》编辑整理。)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i21st.cn   京ICP备13028878号-12
 
选择报纸
选择报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