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致经典——《观沧海》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The Sea
Cao Cao
I come to view the boundless ocean, From Stony Hill on eastern shore.
Its water rolls in rhythmic motion, And islands stand amid its roar.
Tree on tree grows from peak to peak; Grass on grass looks lush far and nigh.
The autumn wind blows drear and bleak; The monstrous billows surge up high.
The sun by day, the moon by night, Appear to rise up from the deep.
The Milky Way with stars so bright, Sinks down into the sea in sleep.
How happy I feel at this sight! I croon this poem in delight.
(我国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译)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后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出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同时借景抒情,把无双的海上景色和诗人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期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全诗通篇写景,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蕴含的情怀和心声。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斗志昂扬、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天下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他作为一代枭雄登高而歌的思想感情的流动。这种情绪在诗的末尾推到最高,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含蓄而具有启发性,容易激发读者的想像,读之令人回味无穷。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首诗中便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这也是建安风骨的典型代表。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评价十分精当。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观”字统领全篇,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而后描写沧海景象,动静结合,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依然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在许渊冲的译诗中,使用eastern shore来译方向“东”,诗人登临碣石山,所看到的正是渤海西海岸,与原诗东行的方向表达十分贴切。
“Tree on tree grows from peak to peak”和“Grass on grass looks lush far and nigh”两句中,“grows”和“looks”的使用,似乎赋予了树和草生命,给予了二者主观情态,更加突出了“丛生”和“丰茂”的壮丽景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中,诗人运用想象,通过日月星辰的变化,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描绘得新奇宏大,磅礴气势透纸而出,暗含诗人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掌中的壮志。
在此句中,译诗用rise up和sinks down分别置于the deep与the sea之前,着重动作过程的描写,极力地来呈现一幅灵动的画面,与诗人创造的动态为主、静态为辅的画面意境较贴近。(陈令君、韩艳方《系统功能视闭下乐府诗<观沧海>英译本的语法隐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