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3天的“2005亚洲教育北京论坛暨首届海淀教育节”,近日在北京隆重开幕。中国国务委员陈至立、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韩国前总理李寿成、波兰前副总理科勒德克、新西兰前总理珍妮希普利等亚洲多国政要以及来自亚太17国的教育部长、教育部门官员、著名大学校长、专家学者等1000余人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开幕式。 作为“首届海淀教育节”的重头戏之一,“教育进社区”及“社区学英语”活动在北京海淀区31个社区同时举行,近30万市民参加了“百万市民说英语”“早期教育进万家”等活动。 海淀区是本次教育节的主办方之一。近年来,该区将创建“学习型海淀”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奠基工程的重要一环,并在北京市率先实现了“年人均社区教育经费不低于1元”的目标。 据了解,海淀区非常重视社区英语普及的工作。该区政府外事办公室的韩颖告诉记者:“区政府不仅为市民免费赠送英语日常生活用语学习资料,还组织了三、四百名高校大学生组成志愿者服务队,深入社区,为市民辅导英语。此外,‘市民唱外语歌曲大赛’‘电视英语大赛’‘家庭英语大赛’等活动也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市民的生活。” 韩颖透露,今年年底,区政府将举办“海淀区市民讲外语颁奖晚会”,为市民提供一个展示英语才艺的舞台。 目前,北京市包括海淀区在内的八大城区,学英语活动正在各社区热火朝天地进行。 家住朝阳区团结湖的陈大妈最近常将“One World,One Dream!”——2008年北京奥运主题口号挂在嘴边。陈大妈说:“自从社区教育中心建成后,我们这些老年人的退休生活变得丰富了,上午学英语,下午学打字,还认识了不少社区邻居。” 据记者了解,“英语进社区”活动不仅仅在北京广泛展开,全国其他省市也将社区英语普及工作作为当地教育的一件大事来抓。 在上海,“世博概念”推动了社区英语课堂的积极开展。一些外国朋友不仅当起了自己所在社区的外教,有的甚至还在社区里办起了英语沙龙,和邻居们一同练口语。当地公园和广场英语角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英语爱好者自发聚在一起,勤练口语,交流学习心得。 此外,在2003年,上海启动了“迎世博上海全民外语培训工程”,预计从2003年起到2010年,600万年龄30岁至60岁的上海市社区居民将接受英语培训。 在深圳,“第六届读书月”于上周二刚刚拉开帷幕,“学习在社区”活动是今年读书月的重头戏。为配合“百万市民学英语”活动,“学习在社区”继续为普及英语做贡献,除传统的社区英语角、英语沙龙外,在今年还举办了“社区英语大联欢”“我型我show英语歌曲联唱”、英语相声小品表演等活动,让深圳市民在欢歌笑语中学习英语。 “洋义工”是南京许多社区英语课堂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来自澳大利亚、瑞士、英国的“洋义工”们经常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免费教社区居民学外语。据该市北门桥社区居委会主任介绍,每周六下午社区课堂开课时,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三、四岁的儿童,将整个教室坐得满满的。课堂上,有时甚至还出现祖孙三代齐上课的有趣情景。
2005年北京部分城区“英语进社区”情况调查 朝阳区 以社区为中心,以奥运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市民讲外语活动”;吸纳英语教授、专业讲师以及知名人士、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推进社区外语普及工作;在继续完善潘家园“英语无障碍市场”的基础上,结合麦子店国际化社区建设工作,打造市民讲外语示范工程;加大硬件投入,创建“英语无障碍示范街”;在社区外语文化活动、服务人员外语培训等基础上,创建“英语无障碍示范小区”。 东城区: 2005年底,在全区10个街道中,每个街道将建立一个社区市民外语学校,为市民学外语创造条件;以王府井商业区为重点,在商业、服务业等窗口行业进一步开展“市民讲外语活动”。 西城区: 以社区为依托,市民为重点,志愿者为骨干,将“市民讲外语活动”在全区7个街道普遍开展起来;第二期“市民讲外语志愿者活动”的范围扩大至20所中学、100个居委会;治理和改善外语环境,聘请美国专家小组指导公共场所英文标识检查工作,重点完成对西单北大街、什刹海风景区、金融街等公共英文标识的检查。 崇文区: 在各社区发展、培育学习小组、培训班、英语角、英语沙龙等自发性学习团体;提高红桥市场、京城百工坊、明城墙遗址公园、金鱼池小区等重点对外参观单位的外语服务水平;力争在今年年底实现上述单位双语标识规范化、外语服务无障碍化、外语服务设施系统化;开展青年英语快乐联盟和区图书馆法国文化中心等活动。 宣武区: 各社区、街道办事处以市民学校为载体,广泛开展英语培训活动;区外办与文明办开展一次全区市民讲英语成果汇报比赛;区工会组织职工英语大赛活动。 石景山区: 以街道为重点办好市民英语大课堂;做好“迎奥运市民公益英语广场”活动;举办“迎奥运市民礼仪英语大赛”;举办“市民学外语游园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