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点·出版
“山寨”译著侵蚀市场打击盗译、滥译刻不容缓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交流合作的日益深入,中外文互译的总体工作量明显激增。据中国翻译协会的数字显示,全国翻译产值从2004年之前的100多亿元人民币,到2007年接近300亿元人民币,只用了3年时间。翻译市场的迅速膨胀带来了巨大商机,同时也滋生了一系列不规范的市场竞争行为。其中,翻译文学市场中存在的种种滥译、盗译现象令人担忧。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孙顺临介绍,目前滥译、盗译的手段五花八门,抄袭原有译本内容的现象已是司空见惯,有些不良出版商甚至直接找来质量较好的译本,将其中部分词句、内容替换,改头换面,署上新译者的名字,即炮制出了新译本。此外,一些出版社为求速度,还组织多人赶译一本书,时间仓促、校对不利,导致译文风格不一、漏洞百出。更有出版社采取“发包翻译”的形式,把原文书稿外包给某个公司、工作室或中介人,再由后者分头找人翻译,最后用统一的译者署名。如遇特殊情况,书稿的翻译承包方还会临时增加兼职译者数量,以满足出版商快速翻译的需求。
此外,互联网的发达也导致了一些新的盗版行为。例如人文社引进的“哈利波特”系列就曾遭遇网民盗译事件。孙顺临认为,一些爱好外国流行文学的读者自主翻译一些作品,与朋友分享,这无可厚非,但译文一但上传至网络,进入公共流通领域,则极有可能给盗版书商以可乘之机,同时,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网站作为盈利者也应及时删除这些文稿。
不规范的翻译出版现象层出不穷,这也令正规的出版社倍感苦恼。孙顺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文社在译介国外文学作品时,一本书通常只由一位译者负责,以保证译作风格统一。译林出版社大众图书事业部负责人王理行也表示,译林出版社在为著作选择译者时,会从译者能力、作品风格等多方面对其进行考查,同时设立严格的编审制度,要求责任编辑核对原文,对译本进行逐字逐句的校对,并加强多重质量把关。然而,正规的文学翻译出版社却在无序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某些出版商为抢占市场,规定早交稿有奖励,促使译者不顾质量赶进度,结果早上市的劣质译作抢占先机,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而反复推敲的佳译,却因较迟上市反而不如前者销售得好,形成了“劣胜优汰”的反常现象。
盗译、滥译现象危害的不仅是出版社和翻译者的利益,广大读者也是受害群体。读者不慎买到,或贪图便宜而购买盗版译著,都将影响其对原著的理解,并损失其享受上乘品质译文的权益。近年来,读者和媒体批评翻译质量下滑的声音颇为强烈。专家呼吁,应将文学翻译作品的出版准入制、翻译质量问责制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同时,制定全国统一、真正具有法律效力的出版合同规章也极有必要。近日,中国外文局与中国翻译协会向国家主管部门递交了申请成立中国翻译研究院的可行性报告,旨在提高国内整体翻译水平、引导翻译市场健康发展。规范翻译市场,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