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注重课前预习。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而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愿望,就需教师坚持课前指导学生有序预习,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参与探究和讨论。在学生预习新课时,笔者常常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启发性、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目的去进行预习。例如,在预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英语课本(新世纪版)》(以下简称《新世纪》教材)(高一上)的第二课Good manners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What are good manners in the USA and U.K.?/What are good manners in China?/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m. 把这些问题作为小课题,让他们自行选题、搜集资料、归纳整理,从而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注重“体验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倡导让学生亲自参与研究过程,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获得真实的语言应用,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新世纪》教材高二(下)第二课Tips on Making a Public Speech时,笔者布置的作业是:如何进行一次成功的演讲。学生先分组讨论、思考一次成功的演讲需要具备那些条件,什么样的演讲才是成功的。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询问语文教师等途径,搜集相关信息。然后在课上组织公开讨论,各个小组交流信息,并初步得出结论,在与课文内容进行对照后,进一步完善充实先前的结论。最后在班上组织一次英语演讲比赛,参赛队员必须在演讲时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注意演讲时的站姿、手势、眼神、表情和对时间的掌控。在这次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激发,通过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体验、实践、参与了一次成功的演讲,同时,强化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合作精神。由此,对知识的理解也必然更加深刻。
⑶注重“任务型”教学。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去完成任务。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 “在做中学”。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运用所学的英语和其他方面的才能,完成所设定的任务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语言技能,强化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合作精神等。在教每一个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师将这一单元话题有关的研究课题给学生,并指导学生明确查找资料的途径和研究角度。学生首先会把以前所学过的相关内容回想一下,然后再去阅览室查找资料,学生之间展开讨论,甚至去找有关学科的教师帮助。例如在教《新世纪》教材高二(上)的第六课The Breath of Life时,笔者给出这样的题目:How does a plant breathe? How do we breathe? 接到这个题目,学生首先要阅读课文,查找资料,搞清植物是怎么呼吸的,人类的呼吸系统包括哪些。于是,阅览室里平时无人问津的关于生物和化学方面的杂志一下子受到学生的宠爱。这个单元教学结束时,笔者要求学生写一篇以此为题的英语小论文。也许有些学生的小论文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可能字数不够,但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比结果有时更重要。通过这种探讨性研究,学生能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还能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能长期坚持下去,他们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会逐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也将会有很大的进步。
⑷注重“信息化”教学。众所周知,网络化、信息化教学将是今后发展的方向。而基于网络的阅读学习不仅为学生开创了英语学习的环境,帮助他们提高快速阅读的技能,而且使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新世纪》教材高一(上)第四课Holidays and Festivals的教学中,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信息,做成英文简报和PPT作品。为完成任务,学生进行了大量的网络搜索。起初学生面对收集到的大量资料,往往不知如何处理。有的学生只会做简单的粘贴,不加选择地把网上相关的现成资料原封不动地照搬。这时笔者便引导他们比较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比对、分类和整理。由于阅读的范围广泛,涉及的知识丰富,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学生迅速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将自己的作品在全体同学前展现,大大激发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笔者要求学生课后就“春节和圣诞节作比较”。这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学生在比较过程中,能更好的了解中外文化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