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发言摘编
戚业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扩大教育开放的三个要求。扩大教育开放的三个要求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理念和经验,培养国际化的人才。第二个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办好若干所示范性的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第三项要求,提高教育合作水平,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文化理解,扩大留学规模。扩大教育开放有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基础教育的国际化仅仅是扩大教育开放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推进国际化是重点。
我认为我们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应该有三个重点:第一个重点,应该是学习借鉴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借鉴他们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以此提升我们国家基础教育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思想、理念、课程方法、经验的国际化,所以基础教育国际化首要的任务绝对不是留学,不是合作项目,也不是简单的外语教学。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我们基础教育每一所学校都面临的问题,它不是国际学校的命题,是基础教育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思考的命题,就是引进、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提升我们的办学水平,提高我们的竞争力。
第二项任务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我们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个国际化的人才应该是中国的国际化的人才,我们不是为美国、英国、加拿大培养更多的国际化的人才,我们培养的国际化人才是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所以说我很欣赏郑州中学他们提出来的培养“世界的中国人”的目标。第三个方面是国际交流与文化的交流。国际化需要推动国际合作办学,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加强教育的对外交流合作。
在全面理解和认识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基础上,我们中学阶段实施的重点在哪里?在我看来,基础教育国际化中,尤其在中学,特别是高中教育,我们需要关注的第一个问题绝对不是留学,不是考名校,我们需要关注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国际理解教育。基础教育学校普遍需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世界中的中国,理解认识多民族与不同国家的习俗、文化、地理、政治。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远远不够,这应当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对绝大部分学校来讲,加强国际理解教育,这应该是我们国际化过程中摆在第一位的任务。
第二个需要关注的方面是国际教育经验的引进与实验。中国现在的教育是从西方学习借鉴过来的,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教育经验,引进更多教育成果,这是一种客观的必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国际化更强调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首先你是属于某一个族群的人,某种文化的人,我首先认同我是这个族群的人,然后认同我是国际人。没有对民族文化、民族习俗的认同,就没有人的精神的稳定的建构。所以说一切国际化都是建立在民族化的基础上的,都是以本土化为条件的。
第三,培养国际化人才。国际人才需求是中国最重要的需求。那么怎么培养国际人才?什么是国际人才?国际人才在我看来是指能够参与国际交流、形成国际理解、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国际交流,交流的工具是什么?首先是语言、文化。国际理解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认同。国际借鉴,即能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方法,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力,这属于国际人才。国际人才需要国际化的教育培养,但未必都是到国外去培养。国际人才在中国的本土照样可以培养出来,所以国际人才的培养不等于留学,不等于出国。当然出国是培养国际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实的国际规则体系是欧美主张建立的,了解、使用、参与国际规则体系是我们的现实需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在冲突与竞争中实现,实现过程中竞争是无论如何都不可避免的。中国国际人才的严重不足显现出来的问题越来越显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我们都面临着国际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
第四,推动国际教育文化的交流。教育是人类最具有共同性的话题之一,教育是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国际教育都具有各自的文化背景,教育国际化需要建立在多元文化的冲突、理解、交流和共存中。看看我们的世界,从文明冲突到宗教战争,文化的冲突已经成为国际矛盾冲突的重要源头,以教育交流推动文化理解与文化认同,是共建人类和平的重要途径,对此我们不应该不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我们关注教育的国际化,不要忘记了教育的上位概念是文化,教育是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推动文化的国际化来促进教育的国际化,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毕诚 :按国际教育质量标准构建课程体系
现在来反省和看待教育的国际化,我想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思考。
第一,知识的趋同性。现代社会、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的进步决定了教育知识体系的趋同性。第二,现代学校制度的标准化。学校的制度从它的学制年限,学生的分段,以年级为主的实施教育的模式,到以班级为主的授课方式,都是标准化的,这有利于促进世界教育人口实现顺利的平行的流动。第三,证书制度的标准化。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之所以能够推进国际化,因为我们很多学校的课程,我们的证书制度是受认可的。第四,技术的通用性,现代教育的传播技术,特别是网络通讯技术已经打破了狭隘民族主义的藩篱。我们现在通过网上可以学到外国的课程,同时我们的课程也可以为外国人所学习。第五,文化相融性。如今,我们会讲英语就可以走遍世界。全球不同的文化,统一到学习课程之中,文化的多元化被一元所替代。就是说文字表达的符号虽然不一样,但是表达的内容本身差不多。最后一个,人才实用性。教育国际化最后是培养世界通用人才。中国的人才可以向外流动,国外的人才可以向中国流动,这说明现代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共通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建立教育教学培训研究机构和开展各种项目合作。国家从政策上已经给我们加强基础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教育的国际化应该说是有利于促进课程文化深层交流融合的。为什么谈到课程?一个学校的国际化,我们最终还是应该从课程的改革入手。国际化应该是全方位来评估的,小班化、个性化的教育,比较实用的、比较创新的课程体系等等,这都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我们长期追求的是一种升学考试,基础教育需要加强国际化的改革,向国外学习先进的办学思想、先进的办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先进的办学技术和先进的办学形式。
我想我们中学阶段的教育追求国际化,重要的是面向世界,核心是追求质量,以未来或者国际通用的人才标准来审视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我们很多学校也在尝试着搞教育的国际化,教育国际化究竟是指什么?它的外延和内涵包括哪些内容?是仅仅包括我们的留学教育,还是仅仅包括我们引用外国的教材,还是我们仅仅在学校里面有几个外国老师,还是我们把孩子送出国?我想推动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我们会向更高一层的领导或者是组织建议,要由政府来引导。我想中学阶段的国际化应该与质量标准变革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国家的教育需求发展太快,而实践变革又跟不上形势,所以我们经常步子迈得很快,但是事与愿违。
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应该建立与国际教育质量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开放我们的课程体系。我们的课程改革究竟是知识型的还是能力型的?是中国式的还是国际式的?这个是非常值得探讨的。国际化不仅仅包括留学,课堂的国际化,教师标准的国际化都需要探讨。我在国外的考察中发现,国外的单科老师已经向综合科老师转型。我们中国教师现在的教学呢,还是学科性的、单一性的,包括大学的老师都是这样。在大学里面一个老师长期教一门课,教一辈子,他知识的局限性让他的视野越来越深,而不是越来越宽。
国际化还有几个瓶颈需要突破。首先是我们的国际化存在表面化的问题。有些学校在开展教育国际化探索过程当中缺乏理性的思考。部分学校对引进什么样的课程,实施什么样的教学,建立什么样的标准,把握什么样的核心理念尚不清楚。第二,存在被动性。有些学校在开展国际化教育的时候受自我封闭性的束缚,在评价体系、质量标准、课程体系、教育质量等方面无法与国外接轨。第三,国际化要避免盲目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是一个基础,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成果。但是《条例》作为一个法律性文件,还需进行修订,应该加强法制、制度的管理,加强政府的主导,鼓励开放性的交流和选择性的合作。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合作的项目、国际化合作的一些途径应该增强和拓展。我们要积极推进国际化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的建设。应加强中外合作学校教师培训的合作。应该大力改革我国的教师制度,引进高水平的国外教育专家和教师。如果我国的教师制度不改革,教育的国际化的进展将非常缓慢。最后,应该加强对留学教育的指导和管理,促进留学教育迈向高质量平台。
穆洁林 :与外国专家签订合同应考虑周全
改革开放以后,这三十多年来我们年年在聘请外国专家。这些年每年在华的专家有多少呢?国家统计局帮助我们统计的是48万左右,每年48万人次。当然这个数字包括在华工作的三资企业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还有港澳台的也囊括到这里面去了。所以这个数字是比较大的。
那么,在这里面文教专家有多少呢?我们有一个基本的统计数字,大概12万左右。12万左右都是有人头的,学校统计之后报给我们的。当然还有一部分没有统计出来的,比如说各地的幼儿园请的老师,还有临时过访的专家,都没有统计,估计总量应该在15、16万左右。我们国家有多少院校能聘请外国专家呢?目前根据我们的统计,有8000个左右聘请外国专家的单位。这里说的文教包括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体育、医疗、科研等等。
那么我们学校有多少呢?在座的都是学校的领导,搞教育的专家,可能都知道这个数字,全国小学有48万左右,中学有18000左右,高中有11000左右,那么总量加起来就是50万左右的院校。高等院校有多少呢?两千左右。为什么说左右呢?我们的统计数字不是很准确。我们中央的财政在引智这方面是多少呢?我们文教司就是6个亿的数字。6个亿只能够给哪些学校呢?只能够给部属院校。那么部属院校有多少呢?有104所。104所院校占整个国家的高等院校的多少呢?只占5%。所以这个数字在我们看来,我们工作面似乎是很窄,至少在经费支持上是很窄,但是这是我们国家财政的规定。
聘请专家首要的工作是要与其签一个合同。这个合同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一个法律文书。在这个法律文书里面,要囊括所有双方的责任、义务。比如说外教的待遇,月薪,工作时间等。工作时间要描述得具体,如一个月工作多少个小时,这个时间仅是上课时间还是包括其他时间?比如说规定一周工作16个小时,那么在16个小时中是否包括改作业的时间?备课算不算工作时间?所有这些内容恐怕都要写到合同里面去。另外,给外教的待遇包括不包括规定时间以外的,比如说外专培养本校青年教师的工作的时间还是在合同里面都注明比较好。还比如外教的休假是否是带薪休假?合同里面都要体现。
专家来了以后,要给他一个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呢?这个我们国家都有一个基本要求,我想我们在座的如果有这样经历的学校,可能也都清楚,要给外教提供一个宿舍,厨房,基本的生活用品,家具、炊具等等都需要配备。那么工作环境呢,要和我们的教师基本是一样的待遇,比如说办公桌、办公室。
同时我们还要给外国专家配备一个工作伙伴,这个伙伴一定要能很好地用英文交流,一定要有很好的英文交流能力。同时,这个伙伴还是外教的工作上的一个助手,生活上的助手。这个工作伙伴非常重要,外国专家到中国不远万里,帮助我们工作,那么我们要给他一个人文关怀,这个人文关怀要体现在方方面面,配备这么一个工作伙伴,就是最好的一个体现。
另外工作内容,比如说教英文课,这个课的教材是学校提供还是他本人提供?这样的内容也都最好写到合同里面去。因为我们知道有些外教很坚持自己的意见,他认为他的教材很好,一定要用自己的。但是根据我们的教学大纲,可能他的教材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国家要求,所以这个也要在合同里面写进去。凡是能够想到的就都要写到合同里面去,双方的责任、义务都要写得明明白白,一旦发生争执,它是唯一的一个法律文书,要用合同来说话。我们为了鼓励外国教师在中国更好地工作,激发他更大的热情,我们每一级政府都设定了一个奖励,我们国家有一个友谊奖,这是国家层面的,各省也有各省级的表彰,用人单位每年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外教的辛勤工作给予肯定,这样的话,对外国专家工作的热情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激励。
同时,我们在写合同的时候,最好能有一个公证,这个公证主要是保证这个合同的合法性、权威性,这样不论将来发生什么问题,都以合同为法律文本去解决。另外,产生合同争议是经常的,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争议产生的原因就是对合同的理解不同。他认为是这样,我们认为是那样,所以发生争执了怎么办?只好先协商,为了不发生争执,我刚才讲的,就是把所有想到的方面都写到合同里面去。所以发生争执首先要协商,协商不了,外教可能就会向上一级,比如说省教育厅或省外专局来投诉。所以我们作为聘用外国专家的单位,一定要把这些工作做到前面,以合同文本来说话,做到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