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经典
发言摘要
中国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和实践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刘建丰
教育国际化就是要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所有教育要素进行比较。或者说,在整个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在学校的办学过程中,把不同国家和地区优秀的、先进的理念融入进来。教育国际化必然要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它也是教育现代化非常重要的指标。教育现代化里面还有一个指标是教育信息化,而信息化和国际化也是分不开的。正因为如此,中国教育不可避免地要融入到国际化当中。
中国的教育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走出了第一步:一是恢复高考,二是派遣留学生。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中国教育融入国际化的路程当中,这是一个非常有影响的事件。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为90年代以及21世纪培育中国的人才。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和管理教育的成功经验。1995年,《教育法》公布并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开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应该说,这是从法律上明确了教育国际化的地位,从法律上推进了教育国际化。1999年,中国颁布了《中小学接受外国学生管理暂行办法》。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拓展,中国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国务院和教育部先后颁布了若干法规和规定。比如,国务院2003年3月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其后又颁发了条例的实施办法。这些规定提出了中国教育国际化的目标、任务、途径、应该遵守的规定,对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做出了要求。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里面的要求就更加明确、具体了。它提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合作。由于有了中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我们的国际化进程就变得更加主动。所以,我们在提中国教育国际化的时候经常会用一个词,即对外开放,我们用这个词表明,我们在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重视了主动性。
目前,我国在教育国际化方面主要开展了六项工作。
一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学历、学位的互认方面,我国现在已经和39个国家签订了协议。二是扩大留学教育的规模。中国的留学教育和世界上其它国家相比走了不同的路。在国际上,大部分国家重视的是吸引外国留学生来接受教育。但是,中国在吸引外国留学生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派遣本国留学生到国外去学习。三是推动合作办学。大学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多,高中项目现在通过审批的也已经达到了90个。四是推广汉语教学。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公民希望了解中国,希望学习汉语。五是提升人文交流。中国已和多个国家建立了人文交流机制,如俄国、美国、英国等。六是聘请国外教师。从1979年到1997年,来中国的外籍教师只有7万多人;进入21世纪之后,这个数字井喷。仅2011年来中国的外教就有50多万人次。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来中国进行教学的教师已经从外语类的发展到专业类的,从教学类的发展到管理类的。他们对于提高中国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教育国际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目标非常明确,即为教育现代化服务、为国家的对外开放服务。第二,过程主导,强调主动开放、为我所用。这是从另一个方面展示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姿态。第三,形式多样。我们有请进来的,有走出去的,即“多渠道、多领域”。
最后,我想谈谈处理好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几个问题。
第一,我们应该全面掌握教育国际化面临的形势和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我们要了解国外教育的发展动态,要掌握最新的信息。
第二,我们要正确树立国际化的目标和任务。这包括了几个方面。一是要增进国际教育,二是要培养世界公民的素质,三是要坚持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四是要培养国际化的人才。
第三,我们应该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关系以及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第四,我们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国际化是一种趋势,是一种浪潮,但是速度和质量的问题应该处理好。
第五,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发展世界先进的教学方法。
只有通过校园的国际化、教师的国际化、教育对象的国际化、教育资源的国际化、教育方法的国际化,我们才能培养好国际化的人才,我们应该走一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学校的道路。
大力推进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校长发展学校副校长 毕诚
中国已经进入世界教育大国的行列,建设教育强国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是教育现代化,是高水平地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能力的全面创新。教育现代化又与国际化紧密相联,国际化既是全球性的联通合作与竞争,也是全球性的开放、交流与融合。今天,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没有国际化就谈不上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程度高的发达国家,无一不是教育国际化程度高的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教育领域起步的,恢复高考制度是改革的前路,派遣留学生是开放的先声。30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成就为世界公认,而发展的重大动力来自中国对现代化的不懈追求。中国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闭关锁国走向世界,不仅促进了中国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也推动了教育自身的国际化。我们在东西方各国的大学几乎都能发现中国的留学生,比如,在美国有40万中国留学生在读,中国留学生还遍及俄罗斯、英国、法国以及众多欧美各国。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说,现在几乎在任何一所澳洲大学都能看到中国人的面孔。仅在日本,中国的留学人数近年来每年已有超过10万之多。与此同时,国际化也促进了双向开放。中国有3亿多人学习英语,而美国也有近1000所高校开设了中文课,有近2万学生在中国留学,学习汉语的美国人已经超过20万人。中国文化、中国教育的影响力在世界日益扩大,并已经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
教育国际化是由现代化教育的特质决定的。一是知识的趋同性。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的基础决定了教育知识体系的趋同性。二是制度的趋同化。现代学校制度的标准化促进了世界教育融合,实现了顺利的平行流动。三是证书的标准化。工业化和科技化社会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同化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证书标准化为人才能力认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技术的通用性。现代教育技术的传播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打破了狭隘封闭的民族主义。五是文化的相融性。世界通用语言的使用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高度统一到核心课程之中。现实的文化多元被提炼为课程的文化一元,课程文化在推进教育文化的进程中几乎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六是人才的适用性。现代教育是要培养实用人才的,所以培养世界通用人才成为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涵。
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是中国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培养融入国际社会、具备国际视野和知识、通晓国际规则、能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为此,要引进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专家、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来合作开展教育教学项目。
为了加强教育的国际理解和合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兰州市教育局和中国日报社21世纪英语教育传媒联合举办了本次中外校长国际教育论坛。我们的人才需求发展太快,教育实践变革跟不上形势,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开展什么样的国际化教育,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如何培养国际化通用人才,怎样高强度地推进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困扰中国教育界的发展难题。
我们应当大力倡导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更多地关注学生内在精神成长和人才价值观的形成,使其融入国际社会,成为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希望本次来自兰州、北京以及国外的专家学者在本次论坛中通过广泛的交流,深入的理论政策和方法的探讨,加强了解,促进互信,共享资源,形成共识,为推进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探索出建设性的合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