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敏华:十一学校在英语教学中从不追求整齐划一
本文作者: 王晓珊
很多人之所以了解到北京十一学校或许是因为其独有的个性。有人说,十一学校的个性化程度已经达到了“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张课程表”。跟许多人一样,记者在初次听到这种说法时认为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在十一人眼中,这再平常不过。不久前,记者采访到了北京十一学校英语学科主任侯敏华老师,她告诉记者,十一学校从来不强调整齐划一,因为这是一个多元文化存在的地方。那么,具体到英语学科教学,十一学校的个性、多元体现在哪里? 记者:我国正在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此,您如何理解? 侯敏华:在20多年的英语教学生涯中,我曾经历过多次教学改革,从最初以讲解单词、语法为主的教学到现在强调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这其中的跨度很大。现行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应掌握的英语能力进行了清楚的定义和阐述,但是在前一段时间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其实还没有真正转变理念,以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普遍存在。 最近几年,在贯彻课标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心得之后,我和同事们总觉得还有一些东西没有想通,比如,教师要指导学生归纳信息,但是归纳信息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断地在思考这个问题,但似乎始终没有发现如何建立起培养学生能力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所以觉得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后来有一次,我们尝试设计了这样一课,课文的内容是介绍三位艺术家,老师们让学生思考,假设你要参加这几位艺术家的画展,那么,你打算仔细观察每位艺术家的画作,还是只重点参观某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参观画展的意义何在?要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就需要对三位画家及其作品进行彻底的了解和比较,这自然涉及信息的整理、归纳,并最终作出判断,而这种判断是基于学生个人的生活需求。这时,我们突然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学生的生活、未来、思想、感觉终于和语言材料建立起了联系。那时,核心素养的概念还没有被提出。后来,这一概念提出后,我们非常开心,认为这就是我们想要到达的地方。我们中学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课标进行完整的指导,让我们得以指导学生把手中的学习资料与自己的思想、现在的生活以及未来在真正的社会生活和事业中需要具备的思考力、判断力、辨析能力建立起联系,这样我们的课是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意义的。我所理解的核心素养就是通向学生思想、学生未来的东西,而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一节课一节课地上出来,一点一点地训练出来。这对老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记者:十一学校在分层走班教学方面一直走在全国中学的前列。您能否介绍一下英语学科的相关情况? 侯敏华:十一学校的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主干课程,即教授国家统一教材,学生每星期有三课时学习主干课程;另一部分是自选课,英语学科的自选课包括科技英语、原著阅读、演讲与辩论、翻译等等,这有点像大学开设课程的思路。每个学生在一学年中至少应当选修一门英语自选课。目前我们的主干课程使用的是北师大版的教材,其优点是教材中设置的能力体系与课标的吻合度很高,但教材内容相对简单且阅读量不足,难以满足十一学校学生的需求,所以教师们要沿着教材的能力主线补充部分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们需要很好地合作,但英语学科教师年龄跨度大,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观念也不完全一致,因为现在的教学资料、课件等对老师们以往的经验颠覆地很厉害。我们还在探索过程中,但方向是对的。 说到英语学科分层教学,多年前十一学校曾经尝试过。我们的校长非常尊重学生,他认为不应该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因此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报层级。如果根据成绩分层,那么学生要从低一层上升到高一层,需要具有很强的毅力。但是学生的年龄毕竟比较小,他们的毅力还需要培养,这样做反而可能限制他的发展。但是不按成绩分层,也有不合理的地方。而且,分层之后,老师的责任也不明晰。此外,英语是语言类课程,语言能力涵盖听、说、读、写等方面,一个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比较弱,但他的阅读水平可能还不错,听力水平可能会更好,而分层后,各个层级需要有独立的课程标准、独立的课程目标和独立的考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遇到了很多问题。所以,分层教学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就停止了。 再次考虑分层的时候,校长和英语学科的教师都非常慎重。2017年北京将实施高考英语改革,每个学生的英语科目有两次考试机会。目前,我们已经基本制定出分层的课程方案,计划届时根据学生的需求把英语分成3个层次。例如,有的学生对第一次考试的成绩很满意,那么他只需参加这一次考试;有的学生第一次考试不理想,还需要考第二次;还有的学生只参加第二次考试。但是,第一类学生如果在考试之后就不再学习英语只专注于其他学科,这也会产生问题。而如果他们在考完之后可以摆脱与考试有关的部分,但还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学习英语,这将是很好的前景。这次与以前的分层教学不一样,“英语一年两考”的规定给了我们分层的理由,学生也有充足的学习动力,教师只需要为其配备合理的教学和有效的资源,满足他们的需求。 高考改革之后,学生的需求将更多样化,我们计划开设20门以上的英语自选课,让将来想学习工科、理科、商科、外语专业等的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当然,还有的学生纯粹是因为喜爱英语这种语言而学习英语,所以我们也必须满足他们的需求。 记者: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十一学校是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的? 侯敏华:我觉得十一学校有一点做得非常好,即我们各个学科组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研发了非常成熟的教辅资料。可以这样说,一个中等水平的学生即使不上课,仅靠学习这些资料,也可以顺利通过高考。我校的每个学期分为三个大学段,在每个大学段之间的小学段(为期两周)以及寒暑假期间,学生都会利用这些教辅资料进行独立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在十一学校非常流行。在因天气原因而停课时,学生也可以在家中自主学习,并将学习的情况通过微信群向老师汇报,老师也会将相关学习资料发给学生并及时在线答疑。当然,教师会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难度和进度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进行检查。 在停课期间,我们不太赞成让所有高中学生仍然按照原有课程表在家中统一上课,因为教师不可能像在真实课堂上那样与学生互动,而统一上课的形式又会对学生产生许多限制和束缚,当然,我们的方式还是基于学校学习资料与学习风气带来的保障。其实,每个老师的方式并不完全一样,我们也经常交流各自的做法,十一学校不是一个整齐划一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只要我们能够保证学生用合理的方式学习即可。 记者: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十一学校的英语教学面临哪些挑战? 侯敏华:第一,我们希望所有教师都能建立完整的课程观。在面对学生时,教师应当思考要教他们多久,在这期间,学生要掌握哪些能力,不同能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些能力,由能力生出的素养又有哪些。这样,教师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某节课或某个单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他会有更明确的目标,教学效率也更高。同时,我们不会要求老师的每一节课都非常完整,但他的每一个教学阶段应当是完整的。 我们也呼吁同行都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国家的课程标准是面向全国的,而我们面对的是某一个学校的学生,所以,在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同时,我们要建立自己的课程标准。 第二,我们要考虑,怎样才能诊断出学生某一阶段的能力和素养?这就涉及测试与评价,而市场上的试题资料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老师们需要自己动手命题来匹配相应的课程目标,而这对老师的课堂设计也会有正面的辐射。一个老师如果擅于命题,那么他的课堂在设计、条理、维度、规范性方面都会不错。 第三,我们还要思考,如何更好地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避免单纯以讲授的方式带动学生能力的提升,带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
|
主办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