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记英语口语学习二三事
本文作者: 李倩
去年9月,出于对工作的考虑,我报名参加了一个英语二级口语班,借以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自工作之后,在学习一事上便愈发懒怠,为促使自己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特地在线下培训机构挑选了上课频率较高的课程,希望通过老师的督促重新找回学习状态。若是能够重新找回学习英语的兴趣,成痴成疵成癖就更妙了。 事实上,我本身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只是多年不用,加之本就是“哑巴英语”,使得这一技能在工作中只聊胜于无罢了。因此,参训之前我便为自己定下两大目标:首要目标是克服开口障碍;其次便是掌握口语学习技巧与方法。 第一次上课是9月18号,一进教室,老师Alanis已经在里头等着了。每进来一位学生,她便发一张印有选择题的试卷。我未曾料到刚上课就要进行摸底考试,感觉一下子回到了中学时代,一种紧张感油然而生。我抓紧时间开始审题,谁知老师突然递来一支马克笔,告诉我将纸折三折,立成三角形,并在空白的一面写上自己的英文名,方便同学之间互相认识。原来不是考试,我不禁长舒了一口气,赶紧大笔一挥,写下了“Morris”这个大名。随后,我认识了班上的其他八名同学,如David、Lucy等。 第一节课仍是旧一套的“making friends”。与校园学习不同,老师先是教我们与人搭讪的“套路”——先根据环境找攀谈话题,再找something in common。有了“套路”,自然是要实践的。随后,我们按照两人一组进行分组练习,要求是设置场景进行攀谈,了解对方的个人信息与爱好。两分钟后,换同伴继续进行对话,并且将之前同伴的信息穿插入对话。以此类推,直至与所有同伴完成对话,找出与自己共同点最多与最少的人。 在这一过程中,我了解到,班上其他八名同学有六名大学生,一位军人和一位全职母亲。大学生们学习这门课程的原因均为备考,军人与全职母亲是为海外生活做准备。很不幸地,在这一点上,我没有找到与别人的共同点。幸好在个人爱好方面,我与大学生们找到了不少共同点,最终在这一环节充分参与,收获颇丰。 接下来两个月的课程也与第一节课类似,每单元均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对话。我们像角色扮演一样,重现了生活中各种常见的人际交往场景,如过节日、生病、养宠物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养小动物这一单元。其实这一单元的主题是habit(习惯)。有意思的是,在课本场景对话中,其中一个人用颇为无奈的语气对另一个人说道:“Well, I’m not a morning person.”此言引起了我这个“起床困难户”的强烈共鸣。没想到老师也很喜欢这句话,她围绕这句话讲了许多知识点,从“morning person”推及“cat lover”,阐述了这一固定用法的妙处——用极简的词汇表达出了浓厚的喜爱。末了,老师随手点我用这一形式举例,我非常耿直地脱口而出:“I’m a meat lover.”成功地引起了哄堂大笑。 口语学习一个重要问题便是纠正发音。有几名同学偷偷告诉我,她们将学校外教课上不好意思问的发音问题都列了出来,打算在这里一并解决。毕竟,其实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交流,老师对我们几个的发音问题有所了解。有意思的是,原以为老师会系统讲解音标及发音知识,没想到老师常用的教学法居然是“自然拼读法”,最终我们也没有上过专门的音标与发音课。 虽然我们如火如荼地运用“自然拼读法”学习,不过老师在帮助我们纠音时仍会讲授一些发音知识。如老师在纠正我发/W/和/V/口音时,并未强调这两者之间的音标区别,只着重帮我调整发音的口型。她告诉我,发“Wow”和“Vow”时,口型一个是大张,一个是微闭收拢,前者在表情上会显得尤为夸张。老师反复强调,口型会影响口腔中的气流,从而会影响发音的精确度。还有一次,在学习新词时,老师指出我在发/l/音时,舌头与口型有较大的问题。正确的发音应将舌尖卷起触碰牙齿,嘴型慢慢收拢。 其中最令我感到惊讶的,便是单词“tree”的发音。这个词是在讲解连读知识时讲到的,老师告诉我们,其实“tree”这个词正确的读法为“特瑞”,是因为读得很快,因而听起来是/tri:/。这一说法准确与否我并不了解,不过在讨论美国总统译名究竟是“特朗普”还是“川普”时,我发现按照这个发音知识来看,“特朗普”这个译名似乎更科学。可惜我在网上搜索了许久,并未找到相关专家从发音角度进行分析,大抵仅是臆想罢了。 学英语时,最令我头疼的问题是背单词,而这一问题在交语音日记时便充分暴露出来了。老师要求我们每晚给她发送一条微信语音,跟她讲述当日的故事。这任务听起来十分简单,毕竟一条语音最长不过60秒,约合三四句话而已。但是,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词汇量十分薄弱,尤其是名词这一板块。常常在讲到一半时,我不得不停下来问老师“How can I say ** in English?” 据老师介绍,班里多数同学都存在这一问题。如何解决呢?她建议我们换一种记忆单词的方法——图形记忆,即直接将单词与实物对应,略去中文这一中间环节。如在讲家具这一单元时,涉及大量关于家具的新名词。老师便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去浏览英文的家具网站,掌握不同家具的表达,再将自己住处的家具布置样式画成平面图并在课上进行展示。这一套方法可称得上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有效地帮助我们记住了这些新词。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的英语水平虽然并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进步,不过最初报名参加线下口语班的目的已然达成。首先,我已经可以面色如常地用英语与人交谈,即使表达不够流利或者遇到单词障碍,也敢自信地说出口了。毕竟,我可是与语音助手Siri经常聊天呢!其次,我也掌握了一些自学英语和提升口语水平的方法和小技巧。如利用手机记事本中的语音记事功能,时时读一读美文美句,根据识别结果来检测自己的口音是否准确。 与校内学习相比,培训学习是不同的体验。培训班使用剑桥出版社的“试金石”系列教材,教材语言通俗,紧跟时代变化,难度不高;一课一场景的编排方式实用且贴近生活。仔细想来,倒是十分适合用作成人口语培训。在读大学时,学校使用的教材是《大学英语精读》,这套教材是以优秀文章为引线,穿插起整本书的各个单元。客观而言,我当时并不喜欢这套教材。时隔多年,我依然记得当年老师从某篇文章中挑出一句超过三行文字的长句,让我们分析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的场景。与培训教材相比,精读课文更像是专业文章,难度颇高。不过这样的“美文”对我这样水平不高的学生而言,就像前方突然塌开一道深渊,让人迫切地想要后退,离它远远的,真真是将满腔对英语的向往与自信都击得粉碎。如今回想起来,当年学习英语时,自己的确是缺少一名好教师的指引,不曾意识到对课本的不适应是因为英语基础薄弱,单纯地认为是教材过于无趣,从而对英语失了兴趣,对这一门功课便一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了。从前不努力的坑现今还得自己填补上,不如当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我深知学习一事并非一蹴而就,须得朝夕练习,方见成效。正如朱熹所言,学习一事“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感谢Alanis,帮助我顺利地跨越了学习之途上的一些障碍,取得了一些进步,也希望这些知识和方法能成为今后学习的土壤,帮助我将英语这门语言重新学好。 |
|
主办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