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文学阅读中应用英语学习活动观
本文作者: 徐静芳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授课内容节选自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文章引言部分介绍了老人84天捕不到鱼,而在第85天遇到了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的故事。文章主要描述了老人与大马林鱼搏斗的场景和老人在此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授课节选内容篇幅较短,但故事情节完整、简明易懂,文章中包含了整个语篇所承载的文化和育人价值,以及很多可供学生深层挖掘并引发学生思考的信息。本文充分体现了海明威的写作风格,是极具代表性的海明威小说选段。 2.授课对象 本次授课对象为江苏省某高级中学的高二学生,学生语言基础相对较好,思维活跃且乐于表达。事实上,很多学生在高一时已经读过这本书,对小说与作者都有一定了解,知道本节课小说节选文段之前的情节。因此,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影响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基于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备课团队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节选文段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品质特点、文本主题及象征意义;学会欣赏海明威的写作风格;感悟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认知和品格。 4.教学思路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学生情况以及教学内容,备课团队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的研读语篇所需回答的What、Why和How三个问题为活动设计指导方针,与学生共同探讨What的问题(即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Why的问题(即为什么老人始终不放弃与大鱼的搏斗?)以及How的问题(即海明威是如何描写老人和大鱼的?海明威的写作风格是怎样的?)。 师生深入研读文本,确定文本主题、内容、结构、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课堂教学活动分为阅读和欣赏两个层面,两个层面的教学设计紧紧相扣、逐步升华,帮助学生从主题意义、文体等方面整体理解语篇并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理性地表达观点、情感和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同时,备课团队还参照王蔷、胡亚琳提出的英语学科能力要素及表现指标框架,有意识地设置指向促进学生不同层次学科能力提升的课堂教学活动,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 1.学习理解类活动 根据英语学科能力要素及表现指标框架,学习理解类活动是基于学习理解能力层面的活动,主要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检索和提取概括能力。 (1)Lead-in Step 1 Free-talk(记忆检索):教师通过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以及展示图片,激活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探究主题意义的兴趣。 T: When I was in college, I read Pride and Prejudice by Jane Austen. I was attracted by the beautiful language and was affected by Elizabeth’s attitude towards life. Five years ago, I married my Mr. Right and we are living happily. What literature works have you ever read? Tell me about it(. 教师边讲边展示图片。) Step 2 Watch a video clip(感知注意):学生观看电影片段,了解本节课节选片段之前的故事情节,以便更好地感知注意。教师在学生观看结束后提出如下问题,自然引出本节课的阅读文本。 T: What is going on in this excerpt? 教师在整个导入环节设计了指向记忆检索、感知注意的学习理解类活动,目的是充分激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知识储备,为接下来获取新的信息奠定基础。 (2)Read and understand提取概括 Step 1 Read for gist: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教师设计问题:What is the story about? It is about ... 通过回答What的问题,学生概括了文章的主题内容,为接下来深层理解主题作好铺垫。 Step 2 Read for details:教师通过引导学生read between the lines及read beyond the lines,设置问题链,帮助学生获取和梳理文本信息并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教师设计的问题链如下:①What was in the old man’s mind the first time he moved the fish? ②Was he afraid in face of the strong and huge fish? What did he say to himself? ③How many times does the sentence “He tried it again.” appear in the last three paragraphs? ④How did the fish react every time the old man moved the fish? 指向获取与梳理的学习理解类活动是学生构建新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而问题链的设置有利于学生围绕主题意义由浅入深逐步思考,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的深刻性。 2.应用实践类活动 根据英语学科能力要素及表现指标框架,应用实践类活动是基于应用实践能力层面的,是在学习理解类活动获得新知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应用所获新知,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形成能力。它包括描述阐释、分析论证和整合运用能力。 (1)Read for appreciation整合运用:本环节的设计是指向整合运用的应用实践类活动,学生根据语言材料所提供的语境、篇章结构、逻辑关系等特点赏析作品中老人的内心独白和作品的文字特征,进一步体会老人的性格特点与内心感受。教师由此引导学生了解海明威的写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海明威的写作风格。 T: How does Hemingway describe the old man? Does he use difficult words or complicated sentences? Why does he use plain words and simple sentences? 3.迁移创新类活动 根据英语学科能力要素及表现指标框架,迁移创新类活动是基于迁移创新能力层面的,是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深度学习的载体。具体来说,迁移创新能力包括推理判断、创造想象和批判评价能力,是英语学习活动观对学生能力的最高要求。教师在设计迁移创新类活动时应结合主题意义,着力创设新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完成从能力的提高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1)Thinking and inferring推理判断:本环节的设计是指向推理判断的迁移创新类活动,教师通过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主题意义,并根据已知信息合理推断出未知信息,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Q:What we can see on the surface are the old man’s struggles with the fish, but what if we think deeply? What do the old man, the fish and the sea actually symbolize? S1: The old man had a strong belief,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It symbolizes the spirits of the tough man. S2: The fish symbolizes our goals or dream. S3: The sea is a symbol of our life or society. (2)Thinking and sharing创造想象:本环节是指向创造想象的迁移创新类活动。通过阅读和赏析作品,教师教育学生将老人的硬汉精神和自己的学习、生活相关联,并即时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活动设计如下:Please share your story of dealing with difficulties in your life or your study.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一名同学的分享为例: S: When I was in the running competition, I didn’t give up and make it finally. T: Good! Whatever difficulty we may meet in our life, we should have the spirits of the tough man. 教师通过实施这一系列迁移创新类活动,帮助学生在理解文本语言意义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构架,实现由语言能力向学科素养的转化。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能够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理性思考人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反思与评价 本节课的整体设计符合《课标》提出的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理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主题的探究、对语篇中所传递的文化知识及其内涵的理解,依据英语学科能力要素及表现指标框架进行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和迁移创新类的活动,并通过比较、分析、评价,将语言、文化、思维三者融合为一体,建构新知,发展批判性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辨别真善美,汲取文化精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知行合一。 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1.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思维 本节课教师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为主,设计了一系列能够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及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以问答、讨论、小组合作并分享的方式展开,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 以文学为话题,拓展文学阅读 文学作品的拓展阅读并不是指要在一堂课中阅读整本书的内容,而是要让学生在共同学习节选文段的过程中感受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于整本书及更多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并指导他们学会如何阅读。本节课以文学作品导入,学生带着对文学的欣赏走出课堂并在课外自发地阅读,这才是拓展阅读真正的目的。 3. 以文本为核心,注重文本解读 研读语篇是读者对语篇的内容、主题、语言特点以及作者观点等进行深入的解读。《课标》建议教师首先尝试回答What、Why和How三个基本问题,即: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是什么?人物的情感态度或价值取向是什么?作者具有怎样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拓展阅读。在磨课的过程中,备课团队真实地感受到了英语学习活动观对于英语课堂教学的指导意义。 结语 教师只有基于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围绕主题意义探究,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才能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增强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并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 文/徐静芳,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英语教研员。高姿,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英语教师。文章节选自《英语学习》,内容有删减。 |
|
主办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