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英语教学课堂中,使用双语教学虽是普遍现象,却屡遭质疑。关于高中英语教师是否应该使用语码转换(即双语教学)以及使用的程度及频率,一直存有争议。对此,一线教师时常陷入左右为难的困顿。本文以课堂实验为主,佐以理论支持,对此进行了试探性研究。
语码在社会语言学中指语言或语言的变体。而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交谈或会话中,不断切换语言或者语言变体进行交流的现象。语码转换通常是为了达到充分交际的目的。
研究发现,在中国英语课堂教学中,尤其在初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还不足以理解一些较难的知识,所以教师应该以母语输入的方式进行知识性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课堂内容。大多数师生对此观点表示支持。
与之同时,也有很多语言学家及教师认为,在教授外语的过程中输入母语会干扰学生,影响为学生创造更为全面的语言环境及氛围。教师使用双语教学,很多情况都是由于自身词汇缺乏、语言能力有限等个人因素而缺乏塑造母语化的全英语言环境的能力。
处于这种矛盾下的高中英语教师该如何应对挑战,创设平衡有效的英语课堂呢?
本人对所教授的同年级的两个班级——2013届武昌实验中学·高二(9)班及高二(11)班——进行了实验,分别打造了纯英文教学课堂与双语教学课堂,对比了两种课堂的教学效果。
以讲解英语名词性从句为课堂内容,高二(9)班实行全英文教学,高二(11)班实行以英语教学为主、适度辅以母语的方式进行教学。
高二(9)班的课堂上,教师采用全英文讲解了四种名词性从句的定义,并配以相关例句进行解释。整个课堂中,多数学生感到困惑不解。讲授完知识点后,教师随即要求学生完成测试,判断10个名词性从句的类别。全班39个学生参与测试,平均成绩为6.79分(10分制)。
而在高二(11)班的课堂上,教师以英语教学为主、辅以母语讲解了四种定语从句的定义及其相关例句。对比发现,学生课堂上的专注度更高,学生更容易跟上教师的课堂节奏。教师讲解完知识点后,该班42名学生参与了测试,平均成绩为8.57分(10分制)。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课堂上,教师很有必要适时、适量地辅以母语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达到高中英语语法课堂的教学要求。
另外,除专业术语过多的英语语法课堂之外,其他类型的课堂上,教师遇到学生不解的知识点时,也应及时辅以母语助其解惑。比如,在英语阅读的课堂上,教师可这样讲解较难的知识点:
Teacher: What is the literary genre of the text?
Students: Er..., literary genre?
Teacher: Here “genre” means style.
Students: I see, but...
Teacher: literary genre —“体裁”.
Students: Oh, yes, I know. It’s 记叙文.
Teacher: It’s narration.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使用双语教学可以更清楚地传递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
那么,教师英语课堂上应如何把握双语教学的使用程度及使用频率?
综上表明,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双语教学的程度及频率要视学生水平、授课内容和学生的课堂接受能力等情况而定。双语教学的使用频率应随学生的知识水平、反应能力、语言能力的提高而降低。这就要求教师拿捏好其中的度。一方面,教师过多使用母语教学,会造成学生过分依赖母语,形成僵化、呆板的语言学习模式,从而背离了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不能很好地为学生创造全英的语言环境,同时也会造成学生对目标语的焦虑情绪(Levine, 2003),妨碍目标语的输入和吸收。另一方面,部分课堂,例如语法课、试题讲解课等,教师适当地辅以母语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从而,英语教教师应致力于打造“纯”英语的教学环境,但适当地进行双语教学仍具有其重要性。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其中的度,以便高效达成教学目的,促进师生交流,打造高品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