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转变之“理”
本文作者: 车丽娟
编者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近来一直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教育部对此也高度重视,从去年2月份开始在全国180所试点高校启动教改工程,并相继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学英语教改的核心之一就是教学模式的转变。本文作者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认为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突出教学内容实用性和创造适合语言学习的教学环境为主要特征,为更加科学、合理以及有效地组织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包括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预期等在内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方式。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最突出特点是“以教为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像授课机器一样卸载式地讲授、示范、提问;学生则像学习机器一样地接受、记忆、模仿。单调的、机械的以牺牲教学热情和学习兴趣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必然会牺牲学习的效率,同时更牺牲了学生在英语教学以外继续学习英语的潜在冲动。
近年来英语教育工作者们围绕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变革做了大量的努力和尝试,试图找出一个切近理性要求的、新的、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符合理性要求的第一个主要特征即是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只有那些符合学习者实际需要的、能令其感兴趣的话题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在设置每一课程的教学内容时,都必须将足以引发学习者关注和兴趣的话题放在首位。其次才是兼顾知识性、结构性、使之尽可能完备的问题。即便是在做如此考虑时忽略了少量的知识性因素的传授,也不值得为此担忧,因为,以往教学过程中已经培养出的学习者对继续学习英语的热情与能力,迟早会解决一切寓于语言学习中的知识性因素。因而我们的教师大可不必像有些母亲对待在他们看来永远长不大的孩子那样,总是要将什么都“教会”才觉放心。当我们的学生告别课堂学习的时候,你如果能相信他们一定会继续努力,并且能肯定他们已具备了继续学下去的足够的能力,进而你所付出的每一份心血都将实现最大价值。
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符合理性要求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它能在一个相对小的时空中造就出最适合语言学习的环境。
有些论者将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这一特征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这显然不够确切,因为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学生虽然有了较多的表现机会,而且也的确在许多情况下都占据主动地位,但这只是一种基于表象的认识,而不是问题的本质。对此我们可考察一下母语的学习过程,以资佐证。
我们知道,在正式进入学堂之前,任何正常人已不再存在语言交流方面的障碍。进入小学以后直至中学,我们主要学习字的写法、字词、句式、句法分析以及各种常用基本文体的因素分析与练习,大学以后则涉猎更专业的文学形式。从教学的角度看,入学前是教“如何表述”,入学后是教“为何这样表述”;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入学前是学“知其然”,入学后是学“知其所以然”。概言之,学堂之外的“如何表述”和“知其然”到底是谁教给我们的?谁能说得清楚?盖因想要了解周遭事物的迫切愿望迫使我们向身边的不知其谁者在毫不觉其难的自然状态下学来的;而入学后的“为何这样表述”和“知其所以然”,则是非教不可的(自学者另当别论)。这两个过程,对任何民族的语言学习来说都“适千古而不易”,因而,其自然与合理性相信不会存有疑义。
分析一下整个母语的学习过程不难发现其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所学内容足以引发学习者的兴趣;第二,要给学习者足够的想要表述和观摩的机会;第三,教师的指导性讲授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同样知道,英语的学习对于我们来说没有那么幸运,它没有母语学习前的那样一个过程。但英语学习同母语学习会有本质区别吗?我们无法想象竟会存在这种区别。既然如此,让我们重新回到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上来。实践证明,在同时进行若干学科学习的时候,一口气将一门课程全部进行到底,不是一种最佳处理。学习过程必须做合理的有计划的分解。如果我们将前述的归纳母语学习“三要素”做若干合理分割,应该不会改变问题的本质。那么,我们就设法做这样的分割,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空的本来设置来同我们所作的分割相对应(要素分割与时空收缩),就一定会使我们达成科学地、合理地、更有效率地组织大学英语教学之目的。
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必须能够体现不可或缺的相互关联的两个因素:一是教学内容突出足以激发学习者学习热情的实用性;二是创造出一个适合语言学习特征的让学生和教师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
| |
| | |
Loading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