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外语教学要重视文化导入
本文作者: 本报记者 李立
随着科技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在中国已经不是一个新的现象。与来自不同国家,地区以及文化背景的人交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已对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各类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当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外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英语教育界的热议话题。
5月20日至22日,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第六届年会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90多所院校的200多名代表以及来自国外的特邀代表,就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相关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观念差异及其应对策略是本次大会的中心议题,其中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新举措成为热点议题。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文仲教授告诉记者,跨文化交际学在80年代初期引入我国,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迄今已有30余部跨文化交际研究专著和教材出版问世,3000余篇相关论文成果发表。各高校也陆续开设了跨文化交际学相关课程,例如“语言与文化”课,大家也认识到只教语言是不够的,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胡教授建议教师应当“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做文化方面的讨论”。胡教授同时还指出,目前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在国内还很薄弱,加大实证研究的力度是今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当教学和研究两手抓,只有跨文化交际研究深入下去,文化教学才能得以促进。
本届年会上,许多高校一线英语教师对于如何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王爱莉老师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举措。她指出,在综合英语的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交流物,而不是一个僵死的文本。因此,教师在讲解语言知识的同时就课文本身的背景应作文化补白。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有一篇The Woman Who Would Not Tell的课文。它叙述的是美国内战时期的故事。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对文化背景的介绍并不是很多,只是在文章后的注解中稍有涉及。所以,在讲述课文内容之前,教师应对美国内战的详细背景作文化补白,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带到遥远的美国内战时期,让学生如临内战战场,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情走入主人公Betti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课程结束后,我们还可挑出战争的名句介绍给学生,如 War is death’s feast; War began, hell unchained; What is gained in the war is eaten in wars.等等。同时还可向同学们推荐Gone with the Wind一书,加深学生对美国内战的理解。但是,这种方法随机性较大,教师自己要掌握好。
| |
| | |
Loading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