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育呼唤文化内涵
本文作者: 本报记者 田文
“现在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连最基本的英文经典名著《傲慢与偏见》《双城记》《简爱》等都从未阅读过,文学素养堪忧。” “多数学生热衷于阅读应试类、缺乏文化内涵的英语短文,对优美的英文词句却熟视无睹。” “采取只知其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佳办法。”……
近来,英语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对我国英语教育“重实用、轻文化”的现象多有诟病,批评之声不绝于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已然成为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许多专家看来,是否将跨文化交流纳入外语教学内容已成为区别传统外语教学和现代外语教学的主要标志。
今年7月底,在广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第五届年会”上,全国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胡家峦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了解西方文化背景,了解目前的文化发展趋势,我们才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对话中占据主导地位。”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对他国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人们外语的使用能力。文化学习,尤其是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语言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然而,据了解,目前我国英语教育在教学观念、课程设置、教材及师资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文化因素的存在。大部分院校在英语教学中,重视语言技巧的传授,而忽视文化知识的熏陶,最后往往导致学生“有技巧,没文化”。
“目前我国英语教育的总体情况是语言教学偏多,文化教学相对不足。” 全国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澳门理工学院毛思慧教授告诉记者。
毛思慧教授曾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执教多年,对内地英语教学情况有深刻的了解,他认为,文化学习从低到高主要包括“单语文化层次”“ 文化间层次” 和“超越文化层次”三个层次。处于“单语文化层次”和“文化间层次”时,人们在交际中容易遭受较大的制约;而处于“超越文化层次”的人不仅了解文化间的异同,还能更全面地评估交际情境,具有国际视野,因而在交际中能够取得成功。我国的专业英语教育应力争让学生达到第三层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课程设置上的缺陷是导致文化教育不足的另一大原因。据了解,许多英语课程,尤其是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偏重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淡化了英语文化的熏陶。而在有限的文化课程中,又存在课程品种单一、教学手段单一、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此外,许多文化课程局限于较表层的跨文化交际或文化差异比较的层面,缺乏深度的文化比较理论、大众传媒、大众文化等方面的课程。
从高校英语教学大纲中,记者发现,语言技能类的课程约为21个,与文化相关的课程为11个,二者的比例约为2:1。
“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存在一个误区,即只将英语当作语言工具,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淡化了英语文化修养。”上海外国语大学何兆熊教授举例说,“比如高校英国文学课程,按大纲要求必须学习一个学年,不少学校却压缩到一个学期,个别学校甚至将专业教学内容全部压缩了。”
此外,现行教材中文化知识的缺失,也使得许多英语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业内专家认为,一套好教材,必须将东西方文化、历史、社会等知识的传达融入语言学习的各个层面,通过教师系统性地、有对比地讲解,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如今,高校英语教育提倡培养复合型人才,将英语教育同金融、法律、新闻、商务等课程相结合,进一步突出实用性。针对这一现象,一些英语教育专家也表示质疑。“不管英语课程如何细分,基本的语言技能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育中必须坚持的‘两个基本点’,对英语教育来说,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二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 毛思慧说。
|  |
| | |
· | 我已订阅电子报,请登录 | · | 我未订阅电子报,请订阅 | · | 我是VIP教师会员,请登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