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英语课堂教学回归学生主体
本文作者: 文/江苏海安高级中学 吉稳喜
摘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教学的主体,回归学生主体已成为现代教学模式共同的趋向。本文从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心理、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阐述了回归学生主体的迫切性,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 学生主体 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需要达到的语言技能是要靠学生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才能达到熟练的境界。作为英语教师,就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至今,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他们努力为学生创造说和练的机会,模拟各种情境,力图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但苦恼的是:总有学生羞于开口。其实,课堂上仅仅靠模拟情境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从心理上分析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建立起一种协调、和谐、互补的师生关系。 (一)让学生体会到尊重、理解和信任。 教师在学生面前是以一种权威的形象出现的,学生对教师心存敬畏,这不免拉开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尤其在课堂上,学生担心回答问题时出错,更造成了一种紧张心理。要解开这道锁,还得先从教师做起。首先要给学生以尊重,对答不出课堂提问的同学说一声“Never mind”,而不是让他长久地站着;对回答错的同学说一声“Can you think it over again?”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又不会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挫。其次,要认识到课堂应该是情感场,教师面带微笑,亲切和蔼地与学生交流,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间无心理距离。可见,温暖而有鼓励性的教学气氛能够在心理上给学生一种安全感,让学生体会到尊重、理解和信任。 (二)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做到面向全体,因人施教。 不可否认,学生之间在能力和智力方面确实存在差异,同样的学习内容,有的学生掌握得快一些,有的学生就慢一些;有的善于口头表达,有的善于书面表达;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善于形象思维。如此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集中在同一个课堂中学习,倘若教师对所有学生施以千篇一律的教学,强求他们齐步前进,这是不符合学生的客观需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仔细琢磨学生的个性,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人施教和面向全体相结合。比如,课堂提问时,简单单一的问题让基础较差的同学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回答,力争使全班不同学习层次的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 (三)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对学生而言,即要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满足自我实现。在英语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加以鼓励和表扬,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出卷考试时,不是想办法难倒学生,而是让学生感到跳一跳能够得着,多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帮助他们找回自信。的确,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它有如一棵幼苗,需要师生共同施肥,悉心护理,才会茁壮成长。教师只有成为学生心理上的朋友,才能被学生所接纳,彼此才会沟通,课堂气氛才会融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被唤醒。可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 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 “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就是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探究性学习与一般的教学方式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种灵活开放性的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它要求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效统一。作为教师,在课前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和重新组织,以便将教材内容转变成学生最易吸收的知识结构;课堂上,教师要进行系统的讲授,力求做到“精讲”,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明,力求体现“导”的作用。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针对问题,主动地讨论探究,力求做到“多练”。多练这个过程实质是学生参与、内化、运用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们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而不刻意追求答案的惟一性和标准性。这样,“精讲多练”就可以促使师生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共振体”。 (一)质疑导读——教师“精讲”,体现“主导”。 质疑即在授课时设置一个个的悬念,它不仅仅是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提问,它要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主动探究的欲望,使得授课有顺势而下、层层递解、最后豁然开朗的功效。倘若教师还是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次,是绝不能达到这种效果的。要提出问题,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加工组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出适合于学生的问题,学生在寻求答案过程中就能把教师所讲的内容流畅地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1. 导入新课前质疑,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话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导入新课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更好地开展探究性教学,用质疑法导入新课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它可以是问题式的,也可以是图片式的,更可以是自由讨论式的,关键是要能引出当堂课的新授内容,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新教材中,每一单元Listening 部分都有相关的问题,同学们可以结合图片,带着问题去听、去思考,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2. 新授时质疑,拓宽思维。 学生上课时面对的是一篇篇有具体含义的对话、课文或是听力材料,这些材料就好比一块块“宝地”,但初读时学生是很难独立找出其中的“宝藏”所在。因而,作为教师就需要把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提炼出重点、难点,即“宝藏”所在,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道道紧扣材料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逐一展示问题,层层剖析,直至学生豁然开朗,这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高潮。教师在质疑过程中精讲,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可以激发他们思维的灵感。 3. 结束新课前质疑,承上启下。 结束新课前质疑,它不仅可以巩固、反馈当堂课新授的内容,更可以为下堂课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激发同学们预习新课的热情,为下堂课的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二)情景交际——学生“多练”,体现“主体”。 如果说“精讲”体现教师课堂中的“主导”作用,那么“多练”正是学生“主体”作用的集中体现。“练”是训练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只有“多练”,学生才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英语课堂中,“练”的最好形式就是“交际”。美国学生崇尚这样一句话:Tell me, I forget; Show me, I remember; Involve me, I understand。由此可见,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只能给学生带来疲劳,只有让同学们动起来,沉浸在一定的语境当中,学生才能乐在其中。 1. 创设情景,开展英语游戏。 游戏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把游戏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引人入胜的练习形式,还能满足学生旺盛的学习欲望。在游戏中,学生可以放松大胆地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快乐。 2. 创设情景,角色表演。 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进入高中,教师大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更增加了他们的听课难度。笔者认为,开学伊始,要紧抓学生的课文朗读,从领读、齐读到分角色朗读,而且要更多地尝试分角色朗读。这种方法,难度不高,但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们说英语的热情,尽管是分角色表演,但投入的表演会使他们更深刻地领会对话或是课文的旨意。 3. 创设情景,自编对话。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理解和运用。如果说朗读对话、课文是一种信息输入过程(Input),那么创设情景,组织同学运用已学句型、语言点自编对话就是一个输出过程(Output)。它需要学生把所学信息通过大脑进行加工处理,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编出合情合理的交际对话。例如,人教版Unit 9 Technology 的Speaking部分,根据要求,两人一组编对话,有一组同学编出的对话是这样的: Shop assistant: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 ? Customer: Yes, I’m looking for something for my friend. SA: Look at this, please. This is a very nice watch. Do you like it? C: Oh, yes. But I don’t think it is useful to him. He has got one. SA: What do you want, then? C: Have you got any CDs? He likes music. SA: I’m afraid I can’t help you at the moment. C: Will you have any more in? SA: Yes, of course. If you leave your telephone number, I’ll get in touch with you. C: Thank you. My number is 237086. SA: 237086. Good-bye. C: Good-bye. 综上所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创设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们主动学、乐意学,从而提高他们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唐晓杰等,2000.5,《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 2.陈尚云等,2001.3,《创造心理学概论》,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胡春洞,1996.4,《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4.唐秀云,2001(5),论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三维和谐,《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
|
主办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