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翻译标准化建立在即
本文作者: ■本报记者 田文
在10月14日至17日举行的“2008澳门世界中医药大会”上,中医术语翻译的标准化问题依旧困扰着与会的学者们,至今为止,中医名词术语仍缺乏国际公认的统一英译标准。
据了解,目前比较权威的翻译标准有两套,一是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界中联”)发布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ISN);另一个则是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办事处制定的“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IST)。
ISN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组织6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专家共同参与制定,覆盖包括中医理论、诊断、治疗、中药、针灸、临床等词条6526个。其中中药、方剂、针灸穴名等三类1500多个词条采用拼音、英文、代码、拉丁名等四种翻译标准。
IST由中、韩、日等国家及地区的专家历经4年完成。全书共收录八大类3543个词条,以英文为主体,采用英文与繁体中文对照的形式。其制定标准以不生造新英文单词等原则,着重考虑术语的医学意义进行翻译。
据专家介绍,这两套权威翻译标准在翻译原则、术语收录范围以及一些具体翻译方式上存在不少差异。在翻译原则上,世卫组织的IST明确规定在翻译中避免使用汉语拼音,但世界中联则认为,“汉语拼音属于音译方法,在必要时可以使用”。
在翻译方法上,世界中联根据各国专家、学会的建议和国际会议决议,制定了中医疾病名称的英译“双译法”标准,ISN将中医病名与其惟一的西医病名相对应,直译中医病名,并将对应的英文西医病名置于括号内。此外,世界中联还制定了中药、方剂、针灸穴名这三大类名词的多类别翻译标准,将汉语拼音作为上述三类1500多个名词术语的第一翻译标准。
相比之下,世卫组织制定的IST扩大了收录范畴,加入了韩国医学和日本汉方医学的医学术语翻译标准。但IST没有涉及ISN所覆盖的1000多个中药名称、方剂名称及其翻译标准。
对于中医翻译标准的问题,很多专家认为中医翻译不仅存在语言问题、医学问题,还存在哲学和文化问题。然而目前大多数医学翻译研究均是在西方主流的学术背景下进行,并由西方学者主导。
“以‘中医学’英文翻译为例,西方不少权威书籍将其译作Chinese Medicine(中国医学),但这一译名无法反映其中深厚的传统哲学意蕴,同时也容易与现代中国医学相混淆。”澳门理工学院语言暨翻译高等学校林巍教授分析,“其实不妨将其翻译为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传统中医学),以强调它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联并与现代中国医学相区别。”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推进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文翻译的国际标准化进程,我国中医学术界做出了诸多努力。今年8月,世界中联翻译专业委员会在上海成立,旨在促进中医药国际交流、翻译和研究工作的发展,培养专业翻译人才。
世界中联翻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照国教授告诉记者:“中医术语翻译问题是中医走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医翻译标准存在很多争议,西方采用的翻译方法过于简单,例如IST将‘三交’(腹腔)译作‘triple energizer’(即‘三个功能合成器’)。此类译名不仅意思不明确,没有体现术语的内涵,翻译中的中国元素也越来越少。”
面对众多争议,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开始携手共同攻克中医翻译标准化难题。目前,世界中联与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办事处开始在翻译标准上开展合作,以提高IST和ISN的共同中医词条英译方案的一致性。新的英译方案有分歧的词条约占两种标准共同中医词条的5%。
据世界中联透露,除了英文翻译外,ISN中文与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法文这三个语种的标准研制工作均已展开,这三个标准将于2010年前完成草案的修订工作并提交世界中联理事会讨论、表决。
| |
| | |
Loading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