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高中英语交际教学运用人文渗透策略

本文作者: 文/浙江省富阳中学 占美玲
摘 要: 认知交际法强调渗透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及注重人文关怀,是英语教学的科学思路,也是一个更加开放的教学系统,英语的交际能力和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是一体化的,本文试图通过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用英语进行交际和思考,最后达到提高中学英语教学的质量,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普通高中 语言交际教学 人文渗透 策略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困惑及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英语教学只注重笔头能力的培养,对听说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低下。进入大学后,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英语学习,不能用英语进行交际。毕业后,他们所学的英语不能适应工作和进一步深造的基本需要,也不能用英语服务社会,这是外语教学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人才竞争时代,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迫切。下面笔者将从普通高中英语的语言交际教学与人文渗透的角度探讨实现英语语言交际教学的可操作性策略。

一、语言交际教学

所谓交际教学法,是指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下,结合功能语言学理论形成的以交际能力为理论基础的语言教学方法。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知识和初步运用交际英语的能力。笔者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只会机械地背诵学过的现成句子,不能自由表达思维、自如完成交际活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语言基本功训练。交际是能力的体现,而交际能力来自语言能力,要想获得语言能力,必须练好语言基本功。有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交际活动中才能反应迅速、思路清晰敏捷、语言正确流利、自如表达思想。语言是有声的,如果一开始就忽视听、说训练,不仅会导致学生无法口头交流思想,还会影响其读、写能力的提高,因为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讲,如果能够听懂课堂上教师用英语组织教学和讲授新课,也能够用英语回答教师的提问或表达自己的思想,就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语言实践活动。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训练学生的基本功。

1.语言结构操练

英语和汉语分属两个不同语系,语言句子结构、语序以及其它诸方面都差异甚大。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技能和习惯,对于早已习惯了汉语结构的学生来说,如果不把灵活的英语语言结构练熟,是决不可能在交际活动中熟练运用的。因此,对英语中典型的句型、短语、语法结构,教师应结合句式转换,先进行机械操练,使学生熟悉其结构形式,形成条件反射,以便熟练地运用,逐步达到语感敏锐、反应快捷、脱口而出的效果。

2.问答训练

问答是对话的起点,是基础,不可忽视。教师进行问答训练时应注意避免流于机械和单一,渐步提高问答的要求和难度。教师可先结合某个语言结构进行足量的机械问答,然后就某一事物进行提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语言结构,最后再进行连续的、逐渐深入的、富有逻辑的问答训练。在会话中,教师逐步转变角色,从“考官”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使学生有自主选择权。

3.即景反应训练

在实际交际活动中随时都会出现意外情况,这就要求参与者迅速反应,即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常常只能背诵事先准备的话语,当对方所讲的内容和自己的预料不相符或中途改变时,就不知所措,难以作出反应。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可列出生活交际中的常用句,让学生作即景反应训练,如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对“It is already April now.”这句话进行即景反应,学生可能有多种反应:

(1)Spring has come. It is getting warmer and warmer.

(2)Trees are turning green and flowers are coming out. How beautiful it is!

(3)We can go spring-outing and get close to nature.

(4)How time flies! We should seize our time.

二、多元文化的渗透策略

1.比较中西差异,渗透多元文化元素

在新课标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换一个角度,不再仅仅局限于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是从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入手,反而会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真正魅力,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2.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中的成语和谚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即成语和谚语。教师在课堂中开展Guess and Translation活动,引导学生分组竞猜,通过多媒体课件逐个演示英语成语或谚语,让各组竞猜。

3.对比中西节日,学习背景文化

随着文化的融合,一些“洋节”,如情人节、圣诞节、父亲节、母亲节,渐渐在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中流行起来;另一方面,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如元霄节、端午节、中秋节也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都是其民族文化和历史的体现,了解西方的节日,就是了解他们的文化和历史。因此,笔者开展Festivals exchange活动,让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收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向“中国人”简介西方节日的相关知识及习俗;另一组收集中国的节日,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其由来、习俗等。学生在活动中既锻炼了口语,又可以学习更多的西方节日的知识,了解西方文化。

4.使用交际策略,了解英语语言习惯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对文化背景不了解,即使学生不犯语法错误,但在交际中也可能造成误会。所以,要使学生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就应当让其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及语言习惯。

比如,中国人平时习惯寒暄:“您去哪儿?”或问:“您吃饭了吗?”但是如果我们问一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Where are you going?”他会很不高兴,认为你在干涉他的私人生活;如果问他“Have you eaten?”他会认为你要请他吃饭。为了避免种种误会,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加强其交际能力的培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发挥学生在听、说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初步交际能力和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呈现非明确状态,因而其学习兴趣就显示出波动性,这需要教育者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使其学习动机趋于明确和稳定。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学习兴趣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1.愉快氛围的创设──学生兴趣形成的条件

人的认知与情感密不可分。不同的情感对学习有不同的影响。积极的情感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很大作用。人在愉快时感知较敏锐、记忆较牢固、想象较活跃。愉快教学正是适应了这个特点,能够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高中学生正处于智商、心理和生理成长发育的多变时期,往往表现出好奇心强、喜欢模仿、愿意表现、争强好胜等特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了教育者只能采取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对其因势利导。

2.趣味导课引人入胜──学生兴趣形成的因素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风趣的开场白,生动的故事,再配以多媒体所承载的视听材料、影视歌曲、电影录音剪辑等,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学习兴趣,很快使学生进入状态,为课文的讲解打下基础,奠定感情基调。

3.唱歌游戏兴味盎然──学生兴趣形成的手段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教育工作者应针对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好唱的特点,积极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快乐因素,创造快乐的学习方法。唱歌可以满足学生好奇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保持稳定、持久,思维活跃。此外,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对话表演、情境演示等活动,都是相当有效的教学手段。愉快的教学发挥情感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给学生带来快乐和满足。

4.课外英语兴趣小组──学生兴趣形成的巩固

为了巩固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笔者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挖掘其英语学习的潜力,组织了口语兴趣班和写作兴趣班。笔者不但定期进行辅导,指导他们进行各种能力的操练,还努力给他们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例如:带领学生参加校外各级别的英语口语比赛、写作竞赛等。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不但锻炼了能力,积累了经验,还获得了满足感,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甚至对英语学习产生了迫切愿望。

5.网络媒体新潮丰富──学生兴趣形成的拓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走进了学校、进入了课堂,投影仪、多媒体已逐步被教育工作者作为辅助手段加以合理利用,网络教学亦已成为可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例如BLOG、QQ、MSN等交流工具,与学生交流学习情况或分享学习资源,使学生的学习领域得以拓展,而这些往往也是学生的兴趣所在。

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交际教学法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强调在大量的交际活动中学习英语,听说在先,读写跟上,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这种教学法,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教学也摆脱了纯粹的语言教学,强调人文渗透,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本源目标。
Loading ...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