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投入教学实践 获取英语教学机智
本文作者: 文/江西省新余市渝水一中 胡婷
高中英语学科具有复杂的综合性和广泛的社会性,是众多学科横向交叉的“汇集点”,是各科知识的“橱窗”,其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包罗万象,这大大增加了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在具备其他各种能力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处理偶发事件、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和素质。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面对颇具学习能力的学生及处于变革之中的新课标教材,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教学机智,否则纵然有高超的常识,也很难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她没有教育机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由此可见教学机智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获取这种能力与素质呢?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机智的特性
要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获取那种“善于捕捉和发掘教育契机的能力与素质”,就要对英语课堂教学机智的特性有正确的认识。一般来说,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机智具有实践性、个人性、直觉性和情境性的特点。
1.教学机智的实践性
英语课堂教学机智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因为整个教学机智的运作都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所以其实践性是非常明显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而取得、并经实践检验是行之有效的成果,才称得上高超精湛的教学机智。英语教师教学机智能力,也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的,离开了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机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机智,只有那些辛勤耕耘在讲坛上的高中一线英语教师才能创造出来。
2.教学机智的个人性
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机智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所以又叫“个人实践知识”“个人教育理论”。我们常说的“本事是自己的,偷不去抢不走”,就是指这种具有个体特点的机智。许多优秀高中英语教师的实践智慧,包括课堂点拨、适时评价、反馈的艺术等,都会因人而异。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的个人性,还表现在它的独特性,英语课堂教学机智能体现出个人的性格、气质特征,这种鲜明的特征往往是不经意流露出来的,他人是很难模仿的。
3.英语课堂教学的直觉性
笔者在讲授原人教版高三英语第十单元American Literature Grammar中的Review the Verb Tenses时,笔者原以为“动词的时态和语态”是学生初中时就学过的内容,现在应该是小菜一碟,就直接要求学生作练习,结果发现学生还存在概念不清、判断不准的情况,于是,笔者当机立断,调出事先准备的“动词的时态和语态”课件,把练习课改为讲解课,把practice这一环节放在下一堂课,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由此可见,教师尽管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是,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能预料或防止课堂上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务教案,也不能为所有的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所以教师不能按照预设的程序照本宣科。英语教学活动中的偶发情况是始料不及的,因此,英语教师对问题的处理方法带有很强的直觉性,是高中英语教师综合素质的外显,是教师教学风格的折射。
4.英语课堂教学的情境性
英语教师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课堂是师生共用的一段时光,英语课堂的情境就是生命的时空,英语课堂所发生的一切,都有特定的情境(时间、空间、人物、事情等),换一个环境,一切便会随之变化。高中英语课堂的情境性就在于它的变化和不可预期。笔者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对这一点深有体会。教授同一篇课文,英语教师在重点班和普通班所上的内容通常不会雷同:在重点班上课,由于学生水平相对较高,因此笔者会采取“30+15”的模式,即30分钟用于阅读与讲授,15分钟用于Discuss and Practice;而在普通班,学生基础较差,笔者会采取“15+30”的模式,即30分钟用于讲授,而15分钟用于Practice。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随着不同的教学情境而改变。
二、悉心投入是基础
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大师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机智很大程度上是一件包容整个人的事情:“心灵、感情和身体”。他说:“教育机智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对孩子们的关心。”新课标倡导从关注学科到关注人,处处以人为本。而教师只有关注学生,才会有教育智慧的生成,才会有英语课堂教学机智的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英语教学中呢?首先,教师必须预设日常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突发情况及妥善处理。例如,有个别学生行为失当,如违反课堂纪律、问倒教师等,在这种情况下,高中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尤为重要,学生违纪教师可以说服教育,但学生问倒老师,教师要处理好则需要更高的智慧。
总之,在一线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更多的培训,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而提高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了解学生间的差异和学生的优势和弱势,从而能知己知彼,更好地因材施教。
| |
| | |
Loading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