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力推英语全球化理念
本文作者: 本报记者 张晶晶
语言发展呈现新趋势 英语教学须设新目标 近日,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暨第十一届全国外语教研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与往年不同的是,为了深入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与国际同行、特别是国际英语教师专业机构之间的联系,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此次首度与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British Council,简称BC)以及英国国际英语教师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简称IATEFL)进行合作,共同就英语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据了解,为了充分发挥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作为外语教育专业机构的学术影响力和研究导向作用,本次年会特别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董齐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北京研究院副院长鲁子问教授、英国语言学家David Graddol教授、前苏格兰国家语言教学研究信息中心主管Richard Johnstone教授以及美国语言学家Tom Scovel教授等专家在会上发言,并就各类英语教学问题与参会一线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大会期间,主办方开设了五个英语教学工作坊,以集中示范、深度互动、注重实务为特色,组织中外专家对参会教师进行了教学专业能力培训,涉及语法、词汇、读写、语音教学、大班教学及测试评价等与教学实践紧密相关的内容。 会议期间,不少在基础英语教育研究领域颇具声望的专家和学者就全球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其中,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外语教学研究中心主任龚亚夫教授关于重构基础英语教学目标的最新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关注。龚教授向记者表示,英语语言正在从“本族语主义”走向“世界语主义”。这一趋势要求国内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基础英语教育的核心理念,继而调整理论框架、修订教学目标。我国的基础英语教育应该设定“多元目标”,设计体现“多元目标”的课程理论框架。龚教授认为,目前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多维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主。据介绍,“多维目标”由五个部分组成,即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等。新课标提出,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运用语言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无论是情感态度还是文化意识,均服务于实现语言运用目标。 “与传统的‘多维目标’相比,‘多元目标’有着本质的不同。”龚教授指出。他解释说,“多元目标”理念认为,基础英语教育不仅应设定语言学习的目标,还应设定其他独立的目标,如“社会文化目标”“思维认知目标”等。这些目标单独成为一个体系,同等重要,而非处于附属、边缘的地带。每一项目标都应有实质性的标准,而不只是围绕语言运用目标、为语言运用目标服务的辅助性目标。相比之下,“多元目标”可以更加清晰地界定英语教育功能,能够更加有效地落实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提倡的素质教育整体目标,符合当前国情。 如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实践“多元目标”理念?龚教授说,“多元目标”理念的实践关键在于五个“重构”,即重构目标观、重构情感态度观、重构交流观、重构文化观、重构知识观。其中,在重构目标观方面,教师应更加注重语言教学作为教育活动对提高学生自身素质起到的巨大作用,如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与人交往,逐渐具备创造性、评判性思维等。在重构情感态度观方面,应设立“社会文化目标”,在英语教学中添加人际关系、思维方法、生活模式、文化传统、生活态度、评判性思维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时事问题等内容。在重构交流观方面,教师应帮助学生意识到,交流不应仅限于与英语为本族语的人交流,而是与各国英语使用者交流。一方面,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表达自己的文化属性和本地文化。另一方面,学生要学会理解不同文化,尊重不同文化思维方式。 在重构文化观方面,不应把英语国家的流行文化作为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要选择国际上反映社会进步文化的内容,同时要使学生能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文化内容不仅有英语国家文化,也应包括世界其他文化”的观念。在重构知识观方面,应按照学生年龄段特点以及思维与知识结构特点系统设计认知和社会文化知识目标,这就要求课程设计者、教材编者必须超越语言的范畴,全面考虑学生对各学科知识接受与吸收,并在课程和教材设计时设定分段综合目标。 龚教授提出的新时期基础英语教学“多元目标”理念将使英语教育不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外语教育。它将促使人们跳出以英语为本族语人群的语言能力作为参照和标准的思维框架,使人们对英语教育的性质、目标、内容的认识发生变化。同时也将引发教学目标的修订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相对于国内专家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的研究而言,国外专家则更多地从全球英语语言地位的变化以及因此带来的教育学习方法的变革等方面,详细解读英语从本族语主义走向世界语主义这一趋势。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vid Graddol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变化,英语的全球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亚洲、特别是印度和中国等地区。这些地区可能是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得以长远发展的关键。凭借快速的经济发展速度,中印两国将有力地决定英语作为工商业及网上通用语言在未来十年的发展前景。据David Graddol调查,目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约有4亿多,分布在全球70多个国家。然而正在学习英语的人口数量却高达十多亿,且大多来自中国和印度。 “虽然如此,但原本的平衡正在发生变化。当非英语国家的人们将英语作为自己的语言或第二语言时,他们不仅能够掌握英语,而且还会将英语与母语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形式、词汇以及用法等。”David Graddol表示。他同时指出,在过去一个世纪里,英语的确是全球最为普及的语言。不过由于政治、经济、技术和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多复杂的变化,英语作为世界市场语言的领导地位已经受到削弱,欧洲以及一些亚洲非英语国家的人们已开始逐渐降低英语的重要性。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英语教学的对象、目标、教学内容、测验需求、教师需求以及学习者需求都将与传统英语教学截然不同。以教学目标为例,由于英语将成为母语及文化背景不同者相互沟通的主要媒介,因此“可理解性”是首要条件。只要能够成功地传达意见、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英语国家使用英语的规范不再是惟一的目标。因此,立足全球,英语教学不应再以美式英语或者英式英语作为教学目标,教学单位必须发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教材,同时让学习者了解并适应不同国家使用英语的差异,学习运用跨文化沟通技巧达到和谐有效的传播效果。 David Graddol预测,英语将变得更加简洁明了以及更能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使用,英语语法将有可能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如: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将慢慢消失;冠词与不定冠词的区分将不再重要,其在书面语中将不再出现;不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将实现统一规范化。 英语教育及英语语言研究领域的新锐观点令此次大会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外专家的高端演讲令与会者受益匪浅。 |
|
主办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