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追忆翻译大师杨宪益:中西方文化的桥梁

本文作者: 本报记者 田文
11月23日,我国文学翻译界泰斗、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杨宪益在北京辞世,享年95岁。

杨宪益学贯中西,在中国语言文化和西方语言文化上造诣深厚,为中外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毕其一生精力,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译介到西方,也将众多优秀西方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尤其是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联袂翻译的英译本《红楼梦》,成为深受中外学者和读者推崇的经典译作,为中国文学和文化赢得了更加广泛的国际影响。

杨宪益最大的贡献被公认为对中国文学名著的英译工作。中国翻译协会于今年9月17日将“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授予杨宪益,认为“他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译文准确、生动、典雅,从先秦文学到中国现当代文学,跨度之大、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深,中国翻译界无人能企及”。

1915年,杨宪益出生于天津,1934年进入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1940年,他携英国妻子戴乃迭回国,出任重庆大学副教授。1943年,在梁实秋的引领下,杨宪益夫妇的中文外译事业从此开始起步。三年里,他们在梁实秋领导的国立编译馆中翻译完成了《资治通鉴》从战国到西汉约36卷。1953年,杨宪益夫妇被调至北京外文出版社,从事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工作。

在外文出版社工作期间,杨宪益夫妇以惊人的速度翻译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英文全译本《红楼梦》——迄今为止惟一一部由中国人翻译的全译本(另外一部《红楼梦》英文全译本的作者为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杨宪益夫妇的“中西合璧”终于让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西方读者所了解。

据了解,当年刚开始翻译《红楼梦》时,杨宪益碰巧认识一位英国朋友——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得知霍克斯已经着手翻译《红楼梦》两年多时,杨宪益曾表示:“我不知道你也在翻译《红楼梦》,不然我就不翻译它了。”霍克斯建议中西译者“一人翻译一个版本”,并将自己的译本起名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为示区别,杨宪益夫妇最终采用了A Dream of Red Mansions的译名。

海内外汉学界、红学界对这两部《红楼梦》译著均同等重视,普遍认为两大全译本各有千秋、各有特色。霍氏译本长处在于内容的文学性和生动性,由于该译本由英国人所撰写,所以在西方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但该译本过分屈从英美读者的阅读习惯;对中国民间信仰不够尊重,将儒、释、道三教改写为基督教,以上这些不足也是霍氏译本的硬伤。”知名媒体评论员、《莎士比亚眼中的林黛玉》一书作者裴钰分析。

相比之下,杨宪益、戴乃迭译本的优势在于语言严谨,被认为是最接近原著风貌、最保真的英文译本。此外,身为中国人,杨宪益传统文化修养极高,还得到了国内红学界的大力支持,译本错误率大大低于霍氏译本。但该译本的不足之处也在于其文字过于严谨、缜密,文艺性稍弱,影响了该译著在海外的流行。

对于翻译《红楼梦》的成就,杨宪益曾谦虚地表示:“大家称我是翻译家,其实我爱人才是翻译家。我把初稿翻译出来,便交给她加工,她费的力气比我的大。其实,我不喜欢看《红楼梦》。小时候读《红楼梦》,我只读了一半,都没读完。”

确实,杨宪益的学术成就与夫人戴乃迭密不可分,他们堪称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中的奇葩、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中英合璧的伉俪。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两人联袂将中国文学作品译成英文,从先秦散文到《史记》《资治通鉴》《离骚》《牡丹亭》《老残游记》《鲁迅选集》……夫妻二人共同翻译了百余种作品,近千万字,这在翻译界极为罕见。戴乃迭曾表示:“他学贯中西,如果不从事翻译,今天一定是个大历史学家。”

在生活上,杨宪益也非常照顾戴乃迭,就连日常交流用语,杨宪益也常常主动使用英语,以致落下一个有趣的“话柄”:戴乃迭埋怨自己汉语不大流畅的原因,是由于杨宪益的英语过分熟练。

除了译介中国经典著作外,杨宪益翻译的英文诗歌也深受读者欢迎,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影响了一大批诗人。由于擅长古希腊文,杨宪益还曾翻译过有“喜剧之父”之称的古希腊作家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作品。

杨宪益曾自谦不擅长理论,表示自己最初从事翻译工作时,便是遵从严复关于翻译的“信、达、雅”的标准。“翻译主要力争‘信’和‘达’,‘雅’是难以达到的更高要求。青年翻译工作者要多了解本国文化,多看一点书。”杨宪益说。

追忆:

杨宪益好友、著名诗人邵燕祥:杨宪益的学问融入了他全部的教养,平时待人从不疾言厉色。但另一方面,他又很有风骨。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得了精神、风骨、节操;浸润西方文化多年,他得到了自由、平等、创造的真谛。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叶廷芳:他的去世是中国翻译界的重大损失。他和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的《红楼梦》至今仍是权威的版本,尚无后人可以超越。

青年诗人臧棣:杨宪益的诗歌翻译严谨,注重语言的美感,有自己的特色,对上世纪80年代成长的诗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专栏作家韩浩月:杨宪益的翻译思想是既轻灵又厚重。他的轻灵一面体现在对于中国古典名著的举重若轻,在他看来,“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翻译的”;他的厚重一面在于,他在翻译过程中不仅注重消弭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偏差,还注重让历史原因、社会元素和心理感受参与到翻译过程中去。因而他的译作,很大程度上具备了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的双重分量。

知名媒体评论员裴钰:今年是《红楼梦》翻译领域的大悲之年,三位《红楼梦》英文翻译家俱驾鹤西行(今年7月霍克斯病逝,戴乃迭于1999年病逝)。杨宪益这类翻译家是人类的瑰宝,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英雄,他们推动了中国文化真正地走向世界,帮助西方读者消除或减少因中西方巨大的历史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心理隔膜,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明,帮助他们认识当代中国,为中国文化立下了不世之功!

杨宪益主要翻译作品

1947年《老残游记》(长篇小说) 

1953年《离骚》(楚辞)与戴乃迭合译 

1954年《白毛女》(歌剧)与戴乃迭合译 

1955年《长生殿》(戏剧)与戴乃迭合译 

1956年《鲁迅选集》(1—4卷)与戴乃迭合译 

1957年《儒林外史》(长篇小说)与戴乃迭合译 

1958年《汉魏六朝小说选》与戴乃迭合译 

1959年《地心游记》(长篇小说)凡尔纳著,与闻

时清合译 

1976年《野草》(杂文集)与戴乃迭合译 

1978—1980年《红楼梦》(1—3册)与戴乃迭合译

1979年《史记选》与戴乃迭合译 

1981年《呐喊》(杂文集)与戴乃迭合译 

1981年《聊斋故事选》与戴乃迭合译 

1982年《卖花女》(戏剧)英国肖伯纳著 

1986年《汉魏六朝诗文选》与戴乃迭合译
Loading ...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