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el未来教育”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本文作者: 文/上海市控江中学附属民办学校颜劲武
【摘 要】 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既是学习的对象,更是一种学习的工具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Intel未来教育”强调以学为主,以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把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教与学的辅助工具,有机地将其结合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在英文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 Intel未来教育 整合 英语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从粉笔加黑板发展到由计算机和网络为主体的现代教学媒体。它们所具有的承载信息种类多、能力强和使用方便等优势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如何把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则始终是包括笔者在内的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和探究的一个课题。新世纪之初,笔者参加了上海市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组织的上海市“Intel未来教育”培训项目,通过培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既是学习的对象,更是一种学习的工具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培训中笔者深刻的感到该项目的宗旨和原则非常符合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一个工作在一线的中学教师,笔者认为合理运用Intel未来教育模式是优化中学英文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 下面结合笔者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与感悟,谈谈如何把“Intel未来教育”的理念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整合, 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一、确立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理念是实现两者有效整合的前提 众所周知,原有的高中英语课程总体上过分注重对语言知识的系统讲解,过分强调记忆的功能和机械的训练,缺乏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所学的其他学科知识联系不大。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提取、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师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大多数学生难以形成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造成了广大英语学习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学习状态,对于语言学习背后所包含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的目的少有认同。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加,全社会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也就越来越迫切。日常教学中要求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学习过程中去。作为高中教学指挥棒的高考,近年来改革力度也不断加大,从重语言知识转向重语言能力,加强了对学生听说和阅读能力培养的导向。由此情况看,当前深化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长期以来统治各级各类学校英文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是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Intel未来教育”为整合这些新的教学理念、技术、环境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它为英语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为学习者的自主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概念不再是原来意义层面上的,而具有更广泛、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这就促使笔者研究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Intel未来教育模式,以使英语课堂教学结构更加合理、有效;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新等过程,获得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英语学习的探索过程,领悟语言学习与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的联系,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利用英特尔未来教育模式,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1.精心设计单元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做有效的预习 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新世纪版)高一英语下册第四单元Metropolis为例。为了使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教学内容,激发他们的兴趣,课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预习框架问题,并明确以小组为单位,以多媒体课件方式完成: 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cities on the page of the text? /What are they famous for?/Are there any places of interest in them?/What do you want to tell us about the people in the cities? 与此同时,笔者还向学生推荐热门的搜索引擎,并介绍搜索信息的基本技巧,如优化搜索工具、细化搜索关键词、活用搜索符号等等,培养学生信息搜索与加工能力。笔者还在学校信息中心的支持下,搭建了网络平台,使用超级链接将查询到的资料从教学资料中心传输到学校网络平台上,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只要登录到这个教学平台,就可以一一查询到他们感兴趣的各国著名城市。学生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软件,通过搜索和查找资料,初步了解了这些名城的历史、风土人情等来历,同时也对“Metropolis”这一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运用网络和多媒体作为课堂演示、交流、学习的工具,提高课堂上师生与生生间的互动交流的容量和层次 这节课需要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文件来介绍各国的文化背景。上课伊始,各小组依次呈现和解说他们完成任务的材料,说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展示自己课件。采用超级链接方式,可以随时返回主页面。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容量庞大的优势,笔者适时呈现教学内容,展示课堂语言实践活动材料,链接教学环节,营造了浓厚的英语氖围。还通过创设实践可行的问题情境和掌握框架问题设计中的层次性,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开展阅读,使课堂教学快节奏、大容量、有层次、高效率地进行。 3.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的工具,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在本单元的巩固输出环节中,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即通过将西方的著名城市和中国的上海进行比较,回答What is your favorite city and why?这一个问题。教师将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表达通过多媒体展示到大屏幕上,让每位学生能够分享到不同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中有同学就结合上海将要举办的2010“世博会”的主题——“Better city ,Better life”发表了他们小组的意见,得到了师生的强烈共鸣。笔者想这正应验了《教育管理学》中指出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动态性和生成性越来越凸现,学生的奇思妙想中,往往蕴涵着重要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和灵感。我也相信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会感到学有所用和有话可说了;而这一过程本身又起到了复习巩固课堂上所学习的语言知识的作用。学生信息素养在任务完成的驱动力下得到了提升,体现在检索和加工网络信息、合成课件成品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也相应增强了。与此同时笔者也能体会到,教师个体的信息搜集与加工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与促进——能更迅速有效地制作出美观实用的日常教学课件。 三、正确认识合理使用“Intel未来教育”, 关键是把握好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有机互补性 随着“Intel未来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逐步开展,不同的解读层出不穷。其中一种代表性观点认为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学就是要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完全与粉笔与黑板说再见,或者说整节课,教师除了讲解,就是点击鼠标;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Intel未来教育现代教育的优势。 笔者并不认同此种看法, “Intel未来教育”理念的精髓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完成单元计划。同时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使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现代教育需要信息技术,但同时现代信息技术更需要教师的准确驾御。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四种因素组成的整体。如果教师把课件中的内容不加选择,仅仅通过多媒体逐一展现,教师就成了播音员和讲解员,这样就忽视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课程教学自然也就不会具有艺术性。教学是师生和生生的之间的多边活动。教学过程是传递信息和反馈信息的互动的过程。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接受信息后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由此可见,学生在教学中不仅起着反馈信息的作用,而且对教学过程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运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能一味强调技术手段,而忽视人的主体性和根本性。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Intel未来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通过英语教学单元的整体设计,向教师提供了实践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的机会。教师进行“Intel未来教育”单元教学计划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框架问题”,让学生在解决“框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这样就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Intel未来教育”的恰当运用,既培养了学习者的实践创新能力,又给教师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体现出了我们教学中不断追求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境界。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实践创新能力的学生。 四、结束语 如何把“Intel未来教育”与课程内容更好的整合,是当下中小学教师们所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会遇到许多矛盾和困难,使得教师难以深入的探索与研究“Intel未来教育”。究其原因,有教师自身学识的问题,也有实际教学的情况和常规培训时的情境差异;同时日常教学中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软件资源缺乏,应试的考核压力等问题;还有教学时间上的捉襟现肘,教案设计与现行课程标准的冲突,身边的同行、领导、学生、家长的观念与认同等等,所有这些问题事实上都是任何一项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 笔者认为一方面要通过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的途径来提高教师个体的驾御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另一方面教师之间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和研讨,发挥教师团队的同伴互助作用,俗话说的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科组内教师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互动研究,吸收别人的先进理念、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将其融入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当中。同时,加强学科组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但也有相互关联之处,加强对共性疑难问题的研讨,可以拓宽视野,促进“Intel未来教育”与课程内容更好的整合,从而推动课堂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
|
主办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