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体备课应注重教学策略的研讨
本文作者: 文/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 中学 张志旻
【摘 要】 集体备课的价值在于充分挖掘和利用同伴的学习资源。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集体备课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认为,英语集体备课的中心任务不能只是停留在课本教学内容上,而应将重点放在教学策略的研讨上,从而提高教师“教”的效率和学生“学”的动力与乐趣。 【关键词】 教学策略 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教师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一种群体性的教学研讨活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合作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作为学习者,其“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而这些能力的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教师可以研讨教学策略的本质、了解不同的教学策略取向,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从而设计出更为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获得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一、教学策略的本质 所谓教学策略(instructional strategy),是指教师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并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取向,而非特别限定的某种教学方法。近年来,教育心理学上流行着两种教学策略的取向:一是以教师主导为取向的教学策略,二是以学生自学为取向的教学策略。 二、两种教学策略取向的特征分析 1.以教师主导为取向的教学策略 以教师主导为取向的教学策略也叫指导教学(direct instruction),有别于传统的教师中心教学模式(teacher-centered model)。指导教学的理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因为实施时特别强调教师对教材的讲解,所以也叫明示教学(explicit teaching)。在实施教学时,指导教学的进行大致遵循以下五个步骤:从旧经验引导新学习;明确讲解教材内容;辅导学生做及时练习;从回馈中做错误矫正;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2.以学生自学为取向的教学策略 以学生自学为取向的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有两个: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由于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在性质上属于认知结构论,因此他的理论用于教学时就被称为教学的结构趋向。后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融合形成一种新的以学生自学为取向的教学策略,就被称为人本教育的结构趋向,意思是采用发现学习的启发性原则达到人本教育的目的。在实施教学时,以学生自学为取向的教学策略具有三个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在合作学习中追求新知;寓求知于生活的教学活动。 三、集体备课中常见的误区分析 1. “教案之和” 教研组将人教版英语新教材的各章节平均分给同年级的各位任课教师,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然后由备课组长收齐装订成册,谓之“集体备课”。这种“承包式”的方法,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没有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谈不上教师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结晶。 2. “网络拼盘” 集体备课组在组长的倡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由各位任课教师分头“在线查找”,将各大英语教育网页中与新教材相匹配的教案进行“成功下载”,装订成册后谓之“集体备课”。这种做法“简单易行”,“拿来”了他人的成果,甚至压根儿就没有自己参与的成份。 3. “个人独裁” 集体备课在各地已成为一种时尚,各校往往根据年级和学科分成集体备课组,每组挑选一位有一定威望和地位的骨干教师充当组长。在集体备课中,研讨往往由组长唱“独角戏”。其他教师“出工不出力”,很少发表自己的主见。集体备课由组长“垄断包办”,个人意志代替了集体意见,集体备课名存实亡。 4. “模式教育” 笔者到许多学校听课时都发现类似的情况:几位教师上课的导入(leading-in)、话题、步骤、活动设计、例句、家庭作业、课外阅读都如出一辙。后经了解得知,这几位老师事前经过了“集体备课”,并将其“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各自的课堂教学。 集体备课理应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它不是各备课教师的“教案之和”,不是一人说了算的“家长制”,更不是网上资料的“下载拼盘”,也不是“标准答案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流程。集体备课应该是本组教师静下心来,坐下来共同商讨如何突出重点,突破和分解难点,如何使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课改精神。在集体备课中,每位教师要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它可以是和风细雨式的述说,也可以是面红耳赤的争论。总之,集体备课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全员参与和共同研讨,否则,集体备课只能是“绣花枕头,一包草”,中看不中用,既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四、集体备课的主要内容 教学理念就是教学的指导思想。先进的教学理念往往都来自于成功的教学实践。理念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理念。先进的教学理念能给课堂教学定位,能使课堂教学与时俱进。教学理念并非虚无缥缈,而是每位教师对四种关系的具体解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及认知与情感(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 1.备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之所以成为备课的首选,是因为他们是教学的中心和主体。他们的真实生活和学习兴趣、真实学习需求、真实学习困难、真实年龄及生理/心理特征等都是教师设计课堂活动和任务的主要依据,也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的一部分。 2.备教学重、难点和考点 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之上,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切忌不要出现两种现象:(1)教师为完成教学设计中既定的内容,在学生已掌握知识要点的情况下,仍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该知识要点,学生真正需要教师讲解、加强巩固的内容比如语法内容,却因时间不足而耽误,或一带而过,或省略为自学;(2)严格区分课时目标,每个班级的学生情况不同,因此集体备课时,应充分讨论“生情和班情”,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重、难点和考点,合理划分课时,使课堂教学密度均衡。 3.备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倡导“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实际教学中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有时还需要备文化目标。这四个方面的目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融合交织在一起的。 4.备“教”与“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辅相成。这告诉我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应是唯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它应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发现学习、接受学习与意义学习、机械学习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有可能是意义学习或机械学习。那种认为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看法是毫无根据的。如果教师的教学得法,接受学习以可以是有意义的;而如果教学条件不合适,发现学习亦可以是机械的。 集体备课时,教师应探讨教材中哪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掌握的,哪些是需要教师讲解的。要预设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师该采用什么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备作业设计 众所周知,作业设计是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一把尺子。教师要想用好这把尺子,就应该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1)作业的量。不论是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教师都应严格控制作业的数量,保证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作业。作业的布置应该因人而异,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设立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2)作业的质。这是教师备课讨论的重点。作业的设计应该既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也是对课堂学习的反馈。作业题型的设计既相对固定,也应有所变化。作业内容的设计即考虑基础性,也应兼顾发散性。 五、集体备课的程序 1.实施过程 集体备课最好以年级组为单位,遵循集中讨论和分散实施相结合的原则。每次活动都要做到“四落实”,即: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内容、落实主讲人。集中研讨时要求人人都要发言,切忌走过场。同时,做好集体备课活动记录交教导处统一管理。 2.基本程序 集体备课成败的关键在于备什么和研究什么。可按下列基本程序组织实施: (1)个人初备。首先,认真研究教材、大纲及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找出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点、能力点、易错易混点和考点;其次,研究学情,了解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写出备课提纲,提出自己独到的设想和记下疑难。 (2)个人主讲。可以采取说课的形式,简析教材,阐述教法,说明学法,直述教学程序,分析教学效果,然后其他教师轮流补充,进行集体研究和修改。 (3)集体讨论研究。每位教师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不同及自己教学风格的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形成自己有特色的教案。 (4)课后反思与交流。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教师上完课后,要及时地记下上课时的体会,认真总结分析教案中成功和失败的因素,提出修改意见,并及时和其他教师一起交流心得,扬长避短。 六、集体备课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 教师的合作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教材内容的开放性、生活化及课程的综合化都要求教师之间必须进行合作。有了合作意识,集体备课时,就能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畅所欲言的讨论氛围。 2.注意备课内容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集体备课要在教导处的统一领导下,统筹规划,系统安排。首先,要制定整个学期计划(学校教研室制定),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师个人特长,超前安排好每次集体备课的主讲人,发挥个人长处,整合教学资源达到优化重组的目的。其次,在内容的分配上要考虑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第三,鼓励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提倡个性化。 3.注意课后的总结和反思 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把集体备课后形成的教案在课堂上得到检验,及时记下成功和不足,进行反思研究,总结经验,以便今后更好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备课组是学校里最小的一级组织,按照操作规范,它是一个纯工作性的组织,涉及到教学中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它建设得好,可以通过同伴合作的方式解决教学中碰到的各种问题。 集体备课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分工设计好教案,每人负责一篇课文或一个章节,活动时某人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其他教师再加以补充、修正。也可以大家共同设计同一内容,分别交流,然后博采众长,或对一些意见不一的问题进行讨论,求得尽可能一致的意见。当几个人坐在一起的时候,工作方式是平等的,有什么建议,有什么要求,只要有人提出来,大家就互相讨论,各抒己见,最后达成一致意见。比如出一份试卷,大家对内容发表见解,然后每人负责一块,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又比如有时遇到疑难问题,大家就各自查找资料,互相映证,以求一个合理的解答。 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的时间最好能够固定,由于各位老师的工作任务都很重,没有固定时间,就会忽视了这项工作。 有了时间上的保障,再对相应时间段的重点与任务进行合理地安排与布局,集体备课活动也就会变得制度化、规范化。 |
|
主办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