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我国高校专业英语“两个走向”问题
本文作者: 虞建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
——兼及英美文学教学 随着全民外语水平的提高以及本科专业英语教学点快速扩大至超过900所高等院校,我们需要对这一学科的发展走向做一些反思,站在学科意识的宏观层面评价目前的英语教学,思考英语学科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教学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改革等学科建设的其他具体方面,以便推动这一学科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1.现状:外语教学的两个走向 外语是一个特殊的专业,因为它有两方面的特性:既有工具性的一面,也有人文性的一面。正因如此,它可以被当作应用学科对待,也可以被看作人文学科。目前我国高校的“英语”专业这一名称,定义模糊宽泛,引发了很多争论。在各高校具体施教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走向。为了讨论方便,我们不妨把我国英语专业教学的两个不同走向暂且称为“应用英语专业”和“英文专业”。前者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要手段,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后者以人文内涵为主要内容,不专门针对于将来就职后的语言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根据笔者的观察,很多高校选择定位于“应用英语专业”进行施教,少数高校选择“英文专业”一端,还有一些彷徨于中间地带不知所措。 对于我国高校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英语是外语,不是母语。但我国的中学教育已经为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外语基础,有能力考取研究型和研究教学型高校外语院系的学生,外语总体水平相对较高。 因此,我们有必要把目前的“英语专业”进行拆分(不一定非得更改专业名称,而是实际操作上的分流),明确“应用型”和“人文型”两个不同“专业”走向,各校各外语院系都给自己一个明明白白的定位。这样,所有其他方面:师资结构、教学设计、课程安排等,都根据两个教学方向调整归位。同时,英语专业的教学大纲进行相应调整。这样,一部分高校以就职为导向,主要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另一部分高校实施凸显外语优势的人文教学,培养跨文化运作能力。当然,分类指的是相对的专业侧重,而不是绝对的泾渭分界。 2.认识:提倡“致知”与“致用”并重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着严重的本人称之为“教育实用主义”的思想。笔者曾撰文对高校中“学以致用”的观念提出质疑,指出,我们在提及“学以致用”的时候,必须平行地提出“学以致知”的口号,不然就会产生对高等教育的认识错误,产生对教学、对学生的误导(虞建华,2002:8)。高等教育提倡“学以致用”虽然没错,但不全面。“学以致知”才应是更普遍,甚至更高的目标。 基于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目前的现实,本文更多地要强调英语专业人文性的一面,以平衡普遍存在的偏重技能、轻视人文的现象。我们以英美文学为例。英美国家的“英文系”,其主要成分就是文学,与我国高校的“中文系”相似。但我国不少高校的外语院系,安排文学课像是做亏心事。偶尔使用文学作品,也只将它当作语言应用的范本,对其中包含的人文性忽略不计。如果认为只有传授实用的、实在的、实惠的专门技能,才是高等教育的正轨,那么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就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因为人的素质培养,而不是技能培养,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而且,人类知识也不仅限于应用一类。高校,尤其是相对高层次的高校,应该明确提出“学以致知”的口号,反对教育实用主义,广开言路,旨在博学。专门技能的培训,包括外语应用能力,可以逐渐让位给职业技术学院去完成。 从本质上讲,文学并不是“致用”的东西,而是一门“致知”的学科。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语言的艺术反馈经验,提供认识人与社会的观察窗口,它的影响力不是直接的,但是深远的;不是物质层面的,而是精神的;不是可以明显感知的,但是潜移默化、无处不在的。英美文学课程具有的重要性,主要不是因为它可以帮助学习语言。大英帝国衰落了这么多年,英国文学却长盛不衰,这就是文学和文化的力量。英美文学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这些“无用”的东西,我们就很难在全球化语境中达到有效沟通和交流。 但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整体上暴露出严重的“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令人担忧。2000年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规定,文学课在三、四年级共开设4学期,每周2学时(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3),与英语的技能课相比,显然是“点缀”的角色。其中第4年两个学期的教学往往受到严重冲击,而且学校在执行《大纲》中关于文学课程的设定时普遍偷工减料(程爱民,2002:15)。在具体施教中,文学课程结构过于单一,教师常常把文学课上成精读课,教学结果往往令人失望:学生跑马观花,一知半解,逐渐失去兴趣。在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倾向的危害性,认真谋求两者之间的平衡发展,探索改革之路。在高校本科教学中,现在已是提出重树“外语专业”人文学科权威的时候了。 3归位:重树文学科的权威 改革开放后,以科技和商品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为我国带来了繁荣。实践证明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条正确道路。但市场化和商品经济也对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形成了冲击,这种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导致了对英语学科认识上的偏差;二是导致了英语教学的实用主义倾向;三是导致了学生外语学习方面的功利主义心态。 重实用,轻素质;重技术,轻艺术,是急功近利的浮躁和实用主义的短视的表现。就英美文学课不断被一些所谓的“实用”课程蚕食的问题,一些专家学者纷纷撰文提出警示,呼吁恢复其在英语人才培养中本应有的重要、甚至主导课程的地位。教师的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从表面看问题似乎在学生一方,其实不然。学生容易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他们的期待和兴趣与社会和高校的舆论导向有关。社会环境可以带来负面影响,缺乏来自高校领导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也可以使学生陷入认识误区。 即使仅从语言能力培养这一角度考虑,看似捷径的选择其实很可能是弯路。比如,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直接从事相关职业,很多学校开设了诸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外贸英语等专项“技能英语”课程。笔者一贯反对大学,尤其是相对高层次的大学,开设这类所谓的实用英语技能课程。理由很简单,因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毕业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我们都可得出结论,这样的做法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学生其实无需这类课程,只要智力正常,方法得当,然后补充一些与具体职业相关的专门词汇,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可以适应工作。专项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下,完全取决于整体语言能力的高下。 我们常常谈到,在中国,懂外语的不少,真正能够在国际语境中沟通、商讨、周旋的人才不多。这种现象与我们目前的外语人才培养偏重语言技能的倾向有关。教育实用主义思想的危害不是显性的,但却是长远的。每个高校的英语专业都必须明确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你们的英语专业将以“致用”还是“致知”为宗旨?你们将英语专业视作应用学科,还是人文学科?办成“应用英语专业”,还是“英文专业”?然后按照确定方向和办学能力设计教学。如果定位于应用学科,我们并不完全排斥其人文内涵,如果定位为人文学科,英语仍然具有它的应用功能。但两者的侧重大有不同。 4结语 高校外语教学中外国文学的地位问题,反映的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认识问题。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强调“应用”的声音会更强,但教育的宗旨不应在特定时期特定形势的压力下随意弯曲。如果我们把英语专业看作人文学科,那么我们的着眼点就不能仅仅是语言能力,而应该超越应用,让学生获得比实用技能更重要的抽象的东西,在今天称之为综合素质。学习外国文学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有效而重要的一环。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我们可以双轨并举:在“英语”这一个学科名称下,既在一些普通教学型高校实施外语普及的“致用”教学,又在一些实力较强、层次较高的大学实施以“致知”为本的人文教育,分道行驶,并让更多高校的英语专业逐渐向人文学科靠拢。 |
|
主办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