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英语》(新标准)教材修订正在开展

本文作者: 21st
蔡剑峰:依据修订版课标精神 圆满完成教材修订工作



蔡剑峰: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

记者:我们了解到,在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版之后,外研社也在积极按照课标的新精神对教材进行修订和重新送审。贵社如何认识和看待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修订工作?为教材修订工作做了哪些准备?

蔡剑峰:国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版正式颁布后,教育部要求各个出版社对教材进行新一轮的修订和送审,这是外研社2012年要全力以赴去做的一件大事。

在外研社《英语》 (新标准)小、初、高各个学段的教材进入使用区后,我们就实施了“使用跟踪方案”,11年来不间断地搜集教师们的反馈意见。在我们的新标准英语网站(www.nse.cn)上还设立了问题回答专栏,进行专家答疑。在这次修订中,我们会集合11年来积累的校长、教研员和师生反馈,对教材在语言难度和趣味性等方面进行调整,以科学发展观完善自我。

同时,在团队建设方面,我们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11年来,我社的基础教育出版分社已经成长为一个精干、团结、有高度奉献精神的团队,这是保证我们新教材质量的根本力量。

记者:为了圆满完成教材修订工作,贵社有哪些具体的工作思路和举措?

蔡剑峰:首先,外研社以最新的课标为原则和依据,对现有教材进行全面核查,切实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到教材中。

其次,《英语》 (新标准)系列教材在修订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教材的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的纵向衔接性。同时,我们还研究了相关学段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完善了教材的横向衔接性。

为了此次教材修订,外研社和麦克米伦集团集中了所有优势力量。我们相信,在本套教材的中方总主编陈琳教授和英方总主编Simon Greenall先生的带领下,中外编者通力合作、共同打造的《英语》 (新标准)系列教材修订版,一定能够顺利通过教育部的审查。

记者:贵社一直注重自身对于教育的服务功能。在参与并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服务的过程中,外研社做了哪些工作,产生了怎样的成效和社会影响?

蔡剑峰:外研社所做的基础教育工作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出版基础英语教材,二是为教师教育与发展提供支持。

在基础英语教材出版方面,我们的《英语》 (新标准)系列教材至今已出版11年。1999年,在外研社开始策划《英语》 (新标准)系列教材之初,就确立了中外联合编写而非完全引进的合作出版模式,在编写过程中始终以“中外合作、以我为主”为指导思想。这样既能保证教材的高质量,又能做到比较符合我国国情和教学实际,为中国广大的中小学师生量身定制一套由中外专家和作者强强合作而开发出的系列教材。这是一项工程浩大而又意义深远的事情,外研社担当了这一重任!

除了坚持中外合作的编写模式外,这一出版项目在运作之初就确立了“高起点、体系化、国际化”的编写理念。可以说,这套教材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第一套完整的“一条龙”式教材。《英语》 (新标准)系列教材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小学打基础,初中扩大面,高中重实用。它创造性地解决了教材的衔接问题。11年来,《英语》 (新标准)已经覆盖了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使用这套教材的中小学生人数已经达到2500多万。

在为教师教育与发展提供支持方面,我们不断优化出版服务结构,为《英语》(新标准)教材使用区的广大教师和教研员以及所有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了优质的、持续的教育服务。第一,我们不断丰富包括教师用书、录音带、多媒体产品(CD-ROM、VCD等)、课堂活动用书等在内的配套教学资源,陆续打造出这套教材的专门网站、题库系统以及配套网络教材等,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第二,我社还立志于帮助英语教师提高英语教学和研究水平,建立起了强大的、多元化的培训资源平台。外研社教材培训10年累计完成1100余场,培训一线教师和教研员超过50万人次。第三,外研社每年都举办教师研讨活动和赛事。我们已经累计组织召开全国性教学研讨会20余次,地区性研讨交流活动100余次,教学赛事10余个。

记者:贵社在未来进一步为义务教育服务方面有何打算?

蔡剑峰:结合“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绩以及现今出版领域的新形势,我们制定了“十二五”规划。外研社将继续整合全部可以利用的出版资源,通过书、刊、盘、网联动,科研、出版和教育培训互动,从单一的纸媒体出版向多品种、多元化、多载体、多形式的现代化出版模式转化,构建立体化的出版格局,使外研社从单一图书的出版者转变为具备研发、出版和培训服务等多项功能的综合教育服务提供者,提升综合竞争力,并为实施和推进英语课程改革助一臂之力。

Simon Greenall:打造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英语教材

Simon Greenall: 国际著名英语教育专家、教材作者,《英语》 (新标准)初中和高中教材英方主编,1997年至1999年任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IATEFL)主席

记者:在此次教材修订过程中,您和各位作者将如何按照新课标精神,在《英语》 (新标准)教材中体现符合中国特色的国际教学理念和方法?

Simon Greenall:在《英语》 (新标准)系列教材的修订过程中,我们会巧妙地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在中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融入到教材中,使教材同时具备外国和中国最新、最好的外语教学元素。对于教师来说,每本教材所提倡的教学技巧,都将是他们比较熟悉且易于掌握的;而对于学生来说,教材的内容将是他们感兴趣且熟知的生活情景和内容。教材中采用的任务型教学法、功能教学法和交际语言教学法,是我们比较提倡的教学法,它们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创设真实语境等。

记者:中英双方是如何克服文化上的差异,实现良好的沟通,最终打造出这套精品教材的?

Simon Greenall:外研社与麦克米伦集团的合作堪称跨文化合作的典范。为了让中英双方的合作更顺畅,麦克米伦集团特意选用了擅长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合作的英方团队来与中方团队合作。并且,麦克米伦集团也很注意引导英方团队尽量听取和采用中国专家的建议和想法,强调并重申此次合作编写的教材一定要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英方团队的专家们对此也非常理解。随着了解的深入,在双方出现争执时,我们就会愿意站到对方的位置上来思考问题,这样双方就更容易在理念和想法上达成一致。

记者:在以《英语》 (新标准) 系列教材为媒介为中国引入最好的教学经验的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困难?您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

Simon Greenall:我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可以说是中国的大班教学现状。

以交际语言教学法为例,我们认为,这种教学法在学生人数为10-15人的小班中运用最为有效,而在中国的公立学校,班级学生人数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在一些小城市和农村学校中,一个班有七、八十名学生。另外,很多中国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在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法。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们鼓励中国的教师利用生生互动等方式来解决大班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在教材投入使用数年后,我们在一线听课的过程中非常高兴地发现,教师已经很好地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我们遇到的另外一个挑战来自于对学生听力和口语技能的培养方面。在中国的许多公立学校,这些技能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因为在大班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时面临很多困难,而且后续如何对学生取得的进步进行有效、及时的评估对于教师来说挑战也很大。为了确保学生在听力和口语技能方面能够得到足够时间的训练,我们在教材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听、说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听说读写方面得到全面的均衡发展。

记者:您觉得中国的英语教学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善?

Simon Greenall:在中国,相关教育部门为小学到大学各阶段的英语教学都制定了详细的课程标准,所以中国的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和连贯性。但是,目前中国一些大学毕业生的写作和口语水平,还达不到未来工作需要的水准,我想这一现象值得所有在中国从事英语教育教学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关注和思考。

另外,我认为中国的一些英语教材的内容文学性过强,脱离了日常生活,这对学生的表达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在这里,我可以非常自信地告诉大家,《英语》(新标准)系列教材全部是使用日常生活中最鲜活的英语编写而成的,为学生的日常英语表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当然,我们的教材中也包括一定量反映英语国家优秀文化传统的文学篇章,我想通过不断接触更多的国外资料、与外国友人交往,中国学生的英语表达和交流将不会再存在问题。

记者:您对《英语》 (新标准)系列教材未来十年的发展有哪些畅想?

Simon Greenall:我们正处在一个极具挑战的时期,数字化将世界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未来十年里,我们的工作方式、产品的种类、产品的呈现方式都会发生变革。《英语》(新标准)的作者团队还会一如既往地给中国市场提供第一流的学习资源,为中国英语语言教学的改善和提高提供支持与服务。我们也会坚持将国际上最先进的英语教学法和中国学校的需求进行完美结合,确保《英语》(新标准)系列教材的高质量和高水准。
Loading ...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