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报纸
纸质报纸 电子报纸
手机订阅 微商城
英语
学习
双语学习 热点翻译 英语视频
实用英语 报纸听力 TEENS对话
教育
资讯
最新动态 活动预告
备课资源 语言文化
演讲
比赛
精彩演讲
活动动态
用报
专区
高中   初中
小学   画刊
   电子版首页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小学   |   画刊   |   教育报   |   二十一世纪英文报

高校实践育人的动力机制探微

本文作者: 华中农业大学 程华东
摘要:加强高等学校实践育人工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高校实践育人是一项教育管理活动,本文从管理的动力原理视角,探讨其动力机制,提出要把握好实践育人的主动力、原动力、能动力和内动力,形成工作合力。

关键词:高等学校;实践育人;动力原理;动力机制

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高校的实践育人是一项教育工作,也是一项管理活动,必须遵循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管理学认为,现代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就是发挥和调动人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本文试从管理的动力原理视角,探讨高校实践育人的动力机制。管理的动力原理是指管理须有强大的动力促使各种管理要素有效地发挥作用,产生强大的合力,使管理运动持续而有效地进行。高校的实践育人,要把握好主动力、原动力、能动力和内动力,形成有效的动力机制,和强大的工作合力。

一、实践育人主动力:文化自觉

实践育人,关键在于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认识到位,达到文化自觉,是实践育人的主动力。认识到位,既包含领导的认识到位,教育工作者的认识到位,也包含学生的认识到位,社会各界的认识到位。不仅要口到,更要心到、手到、行动到位。要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实践育人、崇尚实践育人、支持实践育人的文化氛围。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须有三个“充分认识”:一是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性。高等学校的根本在于育人,第一职责是培养人才,这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实现途径。这是由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决定的。二是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实践育人的紧迫性。当前,高校实践育人既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的问题,也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灵的问题,特别是领导、教师、学生、经费“四个投入不足”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育人体制、平台的整合协同问题亟待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实践育人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三是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必然性。“强化实践育人,建立多种主体联合培养的方式”是全面提高高教质量的重要举措,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计划的重点工程之一。高校纷纷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社会改革发展的重大成果和典型案例融入课程教学。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必经之路、必施之策。

二、实践育人原动力:人本关怀

实践育人,归根结底在于解决好育人理念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本关怀,是实践育人的原动力。高校的育人工作须解决好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基本理念;二是大学生的需求,这是做好育人工作的前提。“以人为本”就是要求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坚持一切从人出发,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目的,达到促进人的不断发展的目标。在高校,大学生的需求包括尊重的需求、认可的需求、求知的需求和发展的需求(李忠云,2011)1。实践育人,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特别是关注学生尊重、认可、求知、发展的需要,着力解决知行合一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是学术共同体,教师、学生、学术是大学的中心。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斯尔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播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领地。”2 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指出:“我能够想得出的大学的最好的定义,就是大学是一个独立思想的中心。”3 著名教育家雷沛鸿先生在《什么是构成大学“大”的要素》中指出:“什么是大学的特性?或者什么是构成大学“大”的要素?在此地,我要指出三点,就是与民众结合、自由思考和科学方法。”4 因此,实践教育要强化“学校以教师为本,教育以学生为本”,通过实践教学、实践活动、实践锻炼、实践砥砺,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价值和责任担当,进一步优化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好地走向社会,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目标。

三、实践育人能动力:整合优化

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能否取得实效,要解决好育人体系问题。以系统的观点,整合优化育人体系,是实践育人的能动力。整合优化,就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整合的思想,健全成效与过程并重的实践育人体系,实施“五明确、五优化”的系统解决方案。“五明确”,即明确实践育人的目标、体制、模式、质量、责任;“五优化”,即优化实践育人的理念、载体、内容、途径、制度。

第一,目标定位。卓越的价值追求,合理的目标定位,是实践育人的基本要求。实践教育的核心是解决知行合一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第二,体制整合。实践育人的最高境界在于实现各要素协同效应最大化。建立整合育人体制,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军队等联动,有效整合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载体,形成有效的实践育人制度,达到实践育人各要素、各环节相辅相成。

第三,模式创新。围绕实践育人目标,积极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实现课内课外的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衔接、实践载体的有效整合、实践途径的有效协同,达到实践育人的综合效果。例如,重庆市在全市大学生中重点开展以带薪实习、种树、学农、学工、学军和社会调研为主的“六个一”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社会组织育人、基层育人、建设育人、现实育人的新格局,育人成效明显。5

第四,质量导向。质量是生命线。实践教育内容及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和效果评价都要体现质量导向,将提高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五,责任到位。责任是实践育人各主体协调的主线,更是责权利的重心。只有实践育人的各主体、各环节责任到位,才能真正处理好责权利的相互关系。

四、实践育人内动力:有效激励

实践育人能否取得实效,核心在于解决好工作机制问题。建立科学的评价办法,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实践育人的内动力。

实践育人的效果评价,须有两个前提:一是科学定位实践育人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二是注重目标与过程并重,以提高质量为导向。评价与激励机制的构建重点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三全”评价机制,即实行全员的责任确认、全面的质量管理和全程的绩效考核。二是确立“三线”评价方法,即选定由目标、过程、效果“三线”立体建构的坐标参照系,进行精确的状态定位,为衡量绩效提供可靠依据。三是健全“三导向”激励机制,即重点考察实践育人质量(教育教学质量)、效果(理论实践成果)和影响(推广示范效应),通过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措施,调动实践育人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实践育人的整体效益。

1. 李忠云.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观. http://news.hzau.edu.cn/showarticle.php?aid=35777

2. [德]雅斯贝尔斯(Jaspers,K.)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50页

3. R. M. Hutchins. The Conflict in Education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 Harper&Brather,1953.p.10.

4. 肖川.大学中人的“学”与“行”. http://www.ybm.cn/show.asp?id=2091

5.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中国教育报.2011.9.30
Loading ...
订阅更精彩
相关文章


 主办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演讲比赛   |   关于我们   |   手机访问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关闭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