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高考冲击波:评价方式或成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
本文作者: 李倩
“今天我们提出的‘核心素养’概念,理论上说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进步,但是以我的观察,今天的应试教育非常严重,甚至远远超过上世纪八十年代。” “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2016基础教育学习论坛”上一番犀利观点直击教育现实,振聋发聩,引发热议。 作为一名教育行业评论员,熊丙奇充分发挥核心素养所提倡的批判与质疑精神,期望借此引起业界关于中学生核心素养问题的多元讨论。他指出,中国的基础教育所取得的进步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功利化的应试教育现实也不容忽视。“有的学校明确提出‘对于中高考,应试教育是让人满意的最好选择’,完全不顾学生的个性发展、信息方向,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市出台了最新高考改革方案。作为高考改革的试点地区,浙江省的新高考方案实施已进入第三个年头。2017年,更多省份的高一新生将进入新高考。作为试点省份,浙江的改革探索无疑具有示范效应。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旧模式,革除文理分科带来的种种积弊,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等,新高考方案代表的是教育改革的趋势。但专家指出,任何改革都难免会遇到一些挑战和困境,关键是要找到问题所在,解决问题,更好地推进改革。 改革剑指唯分数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自1987年提出素质教育至今已近30年,然而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许多学校仍以应试教育为教学指导方针,教学以追逐分数为目标,导致素质教育流于表面,未落到实处。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表示,逢考必选、追逐满分、高分的“老心态”一定要调整,两次选考机会的理想状态是让不同水平的考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考试时间。 “两次考试成绩不会差太多,花费过多精力并不值得。”吴国平说。 熊丙奇强调,基础教育应试化、功利化,导致教学目标不是提高素养,而是取得高分。那么,凡是与升学、考试无关的素养就容易被边缘化。据调查显示,教育模式可分为灌输模式、参与模式、交互模式和开放模式,其中灌输模式被研究者认为最适合应试教育。因此,灌输模式仍然是学校普遍采取的教学方式。此外,许多学校正积极推行所谓的“家校合一”概念,如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教师第一时间找家长,要求家长陪伴和监督孩子完成作业,这个过程其实让孩子丧失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值得注意的是,家校合一并非如此,而是共同做“人”的教育。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总裁俞敏洪也对这一观点表示了赞同。他认为,只有当家长和教师不再以学生考试分数为标准,而是以孩子的健康、优秀品格为依据,才能培养真正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真正素质的培养,如孩子学习音乐、绘画或者舞蹈,不是为大学或者考试做准备,而是培养内在涵养。 在谈及评价观念对育人的重要性时,俞敏洪援引新东方集团的案例来加以说明。新东方既是一家教育公司,也是一家上市公司。上市之后,股东希望公司快速盈利来影响股价,这种期冀就如同家长希望孩子高考拿高分一样强大。因此,集团项目考核均与收入和利润挂钩,从2006年起至2014年持续了八年。与追逐高分一样,考核标准只有单一的利润,此举让集团的客户满意度越来越差,老师的工资也越来越低。 2015年,新东方进行改革,放弃利润考核,将教学产品、教学服务、老师素质、教学质量、客户满意度等作为考核指标。改革时,人力资源部反馈说,这些考核标准都很好,但是没有办法进行目标量化,无法进行管理工作。但是,俞敏洪坚持改革,硬性要求人力资源必须完成量化要求。事实证明,没有收入压力后,新东方各校的教学主管更关注真正对教学有益的指标,如提升老师素质、完善教学产品设计等。 结果,新东方股价迅速攀升,从十几美元涨到了五十多美元。俞敏洪指出,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其实教育也是如此,如果孩子各项素养提高了,学习根本不是问题,而这些素养却是他们一生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资源。他举例说,心理学研究反复证明,如果一个人喜欢文学、艺术、音乐等,在生命中遇到问题不会轻易退缩,不易患上抑郁症。这便是素养的作用,而分数这种实在的东西只会将人生限制在窄窄的通道上,遇上人生的汪洋大海便会陷入迷芒。 关注成绩理应被尊重 对于落实核心素养与教育现状,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核心素养与提高学习成绩是完全一致的,并非毫不相关。而学校、教师和家长追求高考成绩是正常的、合理的需求。成绩,尤其是中高考分数关系到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的利益,是应该被尊重的考核方式。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尊重成绩? 谢维和教授举例说,在一次中学调研中,一位中学校长告诉他,其所在的学校和教师均对学生非常负责,为了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师经常加班、耐心地帮助每一位学生,甚至做到了让学生“见题不生”,即让他们见识过各类题型。但是,这个学校的做法是非教育的,甚至是反教育的。 在与大量中小学校长、教师和学生接触过程中,谢教授发现,优秀的学生具有一些共同点,如良好的学习习惯、专注能力、自律性和自觉性等。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那些自觉性高的学生,往往在学习成绩和各素质发展方面均相对突出。而这种自觉性素质不仅影响学生在校成绩,也能够影响他们一生。其实,自觉性所体现的就是一种基本的道德素养,也是核心素养所提倡的一种必备品格。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升学生学习成绩并非要用非教育、反教育的方法,通过立德树人的德育也可以进行有效的教育。 中国有一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业内专家看来,这句老话所提到的“看”并不是指认识多少字,而是指道德品质。德育和学习效果存在内在的联系机制,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途径评测核心素养的实践效果,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等,既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也能够极大地提高其学习成绩,这恰恰符合教育科学和规律。 作为一线校长,清华附中王殿军校长对此深以为然。他指出,学校、教师和家长肯定会关注成绩。从逻辑上而言,中高考成绩是眼前利益,核心素养是长远利益;但是,前者是可看清的重要性,后者是有些模糊的重要性。学校、教师和家长更容易重视哪个、主抓哪个是一目了然的选择。 王殿军认为,核心素养的提出在于现今教育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不尽人意,但是在面对核心素养时,我们应该关注核心素养的方向、过程,还是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因此,提出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和体系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明确路径、程度和评价。所以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重在讲究均衡,要在抓升学成绩的同时抓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方面进行得怎么样?学校有没有给学生提供机会?学生发展得怎么样?做了一些什么事情?如果教育教学关注这些内容,并且把关注的结果纳入未来高中、大学的招生评价之中,那么培养创新人才、进行素质教育等都能够实现了。 面对新高考改革,有一线教师认为,从“一考定终身”到“一选定终身”,新高考改革给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学生选择空间有限、师资匹配遭遇困局、教学秩序混乱等问题逐渐泛出水面。 上海市星河湾双语学校校长唐盛昌指出,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高考改革打开了一个新风口,带来了教育新生态。总的来看,高考改革比以前内涵更丰富,更加多元化,这也是适应当下多元化社会的一种尝试,更是在朝着国家推动职业教育的方向迈进。正如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蔡可所说, “方向是对的,但也需要看一线的改革瓶颈在哪,担忧在哪,合力做好教育领域的配套支持。” |
|
主办
|
中报二十一世纪(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或建立镜像。 主办单位:中国日报社 Copyright by 21st Century English Education M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网站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 京ICP备202406607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66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