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推介
“史上最牛译者”究竟“牛”在何处?
新闻回放
最近,多家媒体对“史上最牛译者”事件进行了报道。报道称,一个署名为“龙婧”的译者在短短四年中至少翻译了23部作品,且作品所涉内容广泛,文、史、哲无所不包;而像“龙婧”这样的“翻译高手”也并非特例。报道一出,立即引发翻译界人士的关注。
岁末年尾,各种关于“史上最牛”的盘点纷纷见诸媒体,如“史上最牛乞丐”“史上最牛散户”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在翻译界谁是“史上最牛译者”?你万万想不到,这位译者不是古代筚路蓝缕的翻译家鸠摩罗什、玄奘,也不是现代的翻译大家严复、林纾或倾一人之力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朱生豪。据一些媒体报道,被称为“史上最牛译者”的是一位名叫“龙婧”的女士,此人未到而立之年,却在短短四年中至少出版了20余本译作,内容覆盖文史哲多个领域,简直是《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理想译者。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记录,也是一个无奈的“史上最牛”。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已经是一个翻译“大国”,但不是翻译“强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翻译界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一些译者失去了自我的良知,为五斗米而折腰,“编译”“改译”“胡译”,甚至“中译中”的抄袭剽窃现象屡见不鲜。像严复那样“一名之立,旬月踟躇”的译者,像傅雷那样“为‘译’消得人憔悴”的译者,已经是凤毛麟角。翻译“发包人”、每小时千字翻译速度的“圣手”比比皆是。
最近还有媒体报道,一些人根本不懂外语,就敢利用在线翻译来翻译书稿。那么,在线翻译的效果到底怎么样呢?好奇心趋使笔者尝试了一下。笔者在著名的Babel Fish Translation翻译工具中输入“最牛者”,该词竟被匪夷所思地翻译成了“the most cow’s person”!
这样翻译的结果是,翻译质量日益下滑,翻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对原作者及读者负责的职业道德被“最牛的”译者们“悬置”起来。毫无疑问,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商业气息的时代,人们通过先进技术得到的是芜杂的视觉形象。翻译在这样一个时代失去了它曾经有过的“光晕”,成为机器时代的复制品和快餐。
面对这种状况,翻译界人士应该登高一呼,坚决拒绝劣质翻译,加强监管,共同构建和谐翻译环境,为读者奉献出高质量、高水准的经典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