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点
热点
《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第三次研讨会在上海交大召开
6月21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举办的《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第三次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教授主持。原教育部外语专业教指委主要领导、资深专家以及来自国内主要高校的外语学院院长共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钟美荪教授重点传达了教育部关于“国标”工作的要点。她指出,制定“国标”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具体行动,各专业制定的标准要做到“三合一”,即作为今后新专业的准入标准、作为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标准,以及作为专业质量评价的标准。
仲伟合教授向与会代表介绍了英语类专业“国标”的研制情况。冯光武、平洪和王立非三位教授分别就英语、翻译和商务英语等专业“国标”的前期修改情况进行了汇报,并听取了专家意见。
会上,专家代表分别发表了自己对“国标”的观点。戴炜栋教授认为,“国标”中应明确总学时及学分,课程设置及课程名称可以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毕业论文相关要求中应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秦秀白教授强调,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尤其是课程教学大纲十分重要,应该体现在“国标”中。何其莘教授指出,“国标”中的概念应该进一步厘清和明确,便于指导专业教学。文秋芳教授认为,“国标”中应增加“双外语”“英语+辅修”等内容。王守仁教授强调,“国标”中要凸显对语言基本功、学生汉语能力、教师翻译实践和经验的要求。叶兴国教授等也对“国标”的板块增删、术语统一、内容详略、语言简繁、表述层级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仲伟合总结指出,此次研讨会进一步完善了“国标”各部分的内容要点和行文规范,为后续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针对下一步的“国标”制定工作,仲伟合重点提出三点要求:三个专业标准之间要保持统一,以英语专业标准的格式为参照基础,同时保持各专业的具体特色;要把握标准的“粗细”问题:“国标”不应过于具体,应兼具指导性和规定性;各专业“国标”负责人将继续征求专业和行业意见,完善修改工作。
2014年外语高考改革论坛在北京举行
2014年外语高考改革论坛于6月14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由《外国语》编辑部与北师大外文学院联合主办。陈琳、胡壮麟、胡文仲、戴炜栋、刘道义、杨惠中、 杨治中、文秋芳、王初明、王守仁、石坚、龚亚夫、王蔷和程晓堂等国内外语界知名专家学者与会,从不同角度就英语高考改革发表了意见和建议。
2013至2014年,教育部以及北京、江苏、山东等地相继发布英语高考改革的消息,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改革方案并未明朗化,社会对此产生了“英语不再那么重要”的猜测与误读。对此,与会外语界专家学者深感忧虑。他们认为,外语高考改革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这一重大决策的回应,无疑将成为中国外语教育史上一次重要事件,对中国外语教育尤其是对基础阶段外语教学将产生深远影响。外语学术界有责任和义务引导教育界和社会公众准确解读和评估此次英语高考改革决定的背景和意义,帮助细化与完善相关改革方案,尽量减少该项改革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使该项改革收益最大化,促使外语教学与评估方式回到理性科学的轨道上。
与会专家学者提出,英语高考改革的初衷与意义应在于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绝非削弱外语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考试,如何保证考试信度与效度,减少一年多考和提前考试对正常课堂教学的冲击,是外语学术界应密切关注并提供具体研究成果、应对举措的重要课题。陈琳教授建议,针对外语高考改革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措施,根据论坛达成的共识,形成决策咨询报告上报国家高层领导。与会专家学者一致同意这一建议。